车主打开微信公众号就能获得空闲车位信息,而每个车位内嵌入的“地磁”正是信息提供者。遥歌/摄
上海联通、华为、千方科技三方联手打造的基于NB-IoT的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实现从车检器到运营商基站、从IoT管理平台到移动应用的端到端拉通。
目前,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乃至深圳等诸多大型城市中,“停车难”一直是一个困扰老百姓乃至城市管理者的问题。现在,伴随着以NB-IoT(窄带物联网)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乃至应用的创新,“停车难”有望迎刃而解,智慧停车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例如,在上海闵行区浦驰路上,《人民邮电》报记者就实地探访了一片“神奇”的智慧停车区域,停车体验快捷而又人性化——当其他人还在因为找不到车位而焦头烂额时,你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被导航至空车位,这样的悠闲自得怎能不令人羡慕?事实上,这只是NB-IoT应用的一个缩影,因为NB-IoT商用在2017年注定要起航远行。
NB-IoT用智慧
破解停车难题
“停车难”在上海市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除了造成道路拥堵外,“停车难”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上海近30%的车辆每天都在寻找车位,额外10%的油耗浪费在寻找车位的过程中,造成车主在油耗上每月多支出近百元。值得注意的是,与五花八门的车库停车技术不同,道路停车智能化程度一直很低,而其背后的原因则在于道路停车存在着车位分布区域广、位置零散且缺乏固定的出入口管控等诸多挑战,导致绝大多数的物联网技术望而却步。但是,NB-IoT作为3GPP主推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接入技术,却凭借着低功耗、大容量、高稳定性以及深覆盖等显著技术优势,成功地打开了一道解决难题的大门。
近日,上海联通将NB-IoT技术成功应用于上海闵行区浦驰路公用路面停车系统,向城市道路停车乱象说“不”。值得注意的是,NB-IoT应用离不开跨行业的合作,上海联通此次联合了华为、千方科技共同打造了智慧停车解决方案,依托窄带物联网的科技创新,采用嵌入式NB-IoT通信模块的车检器,通过“地磁车检器 NB-IoT网络 物联网云平台 APP”的模式实现车位数据采集、状态监控、车位查找、在线缴费、收费管理、执法监管等智能化功能。
在浦驰路位于道路一侧的停车位上,《人民邮电》报记者发现每一个车位的地面内,都被嵌入了一块“地磁”。据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对于车位管理者而言,当车辆停到车位后,“地磁”会将感应到的数据通过NB-IoT网络进行传输;车位管理人员通过APP就能有效监管车位占用和用户缴费情况。另一方面,对于车位使用者而言,不仅可以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APP预约空闲车位,在停车入位之后还能通过手机缴纳停车费,整个停车、缴费的过程十分简单。据悉,该智慧停车方案实现了从车检器到运营商基站、从IoT管理平台到移动应用的端到端的拉通;同时项目组还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对NB-IoT地磁车检器进行现网调测、稳定性测试,最终提供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而业界普遍关心的NB-IoT功耗问题,也在此次部署的智慧停车区域得到了验证,据目前的反馈数据测算,一节19AH电池可正常运行3年。
华为积极推动
NB-IoT商用起航
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基于NB-IoT实现的丰富物联网应用,除了已经率先在上海落地的智慧停车外,其他诸如智能水表、空气检测、共享单车、白色家电等应用,今年也将迎来商用实践的遍地开花。
据预计,2017年全球将有30~50张NB-IoT网络商用。目前,沃达丰、德国电信、韩国LGU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全球排名领先的电信运营商均已经启动NB-IoT网络建设。而在推动NB-IoT商用起航的过程中,华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NB-IoT的坚定支持者,华为提供NB-IoT RAN、EPC、设备管理芯片、物联网管理云平台OceanConnect和帮助企业开发服务及应用的Open Lab。2017年年初,华为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的NB-IoT芯片Boudica120;华为的NB-IoT商用版本于2017年第二季度正式发布,支持NB-IoT特性增强并支持eMTC解决方案;在20dB增强关键特性上,华为第一个通过中国移动实验室验证;华为解决方案还提供100K海量连接、10年电池寿命等适用于物联网业务特点的关键能力。
而在推进NB-IoT产业成熟上,华为更是不遗余力。华为目前已经与30多个行业400多家厂商合作孵化NB-IoT业务和应用,孵化成果将与全球运营商共同分享。而在商业模式上,华为携手上海联通、千方科技在智慧停车项目中,成功构建了新的商业模式。
在NB-IoT领域持续投入以及在技术创新、行业推动以及应用实践等诸多领域作出的贡献,最终帮助华为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在2017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海期间,华为NB-IoT解决方案赢得了GSMA颁发的“最佳物联网移动创新奖”。
* * *
从未来感十足的智慧停车开始,作为NB-IoT商用元年,2017年里丰富多样的物联网应用注定要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