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人民日报刊文谈AI:要为人类社会服务 而不是添堵添乱

游客 2017-07-07 10:07:16    201268 次浏览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要让它服服帖帖地为人类社会服务而不是添堵添乱,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措施也要跑出加速度

继去年成功实现无人机送货后,中国的快递企业顺丰近日也申请到了示范空域,并进行首次业务运营飞行。快递飞上天,既缓解地面交通拥堵,又提高快递企业运营效率,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然而,当无人机被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采用,会不会也像当初快递三轮车横冲直撞那样满天乱飞,以致发生不可预见的社会危害?这是摆在无人机快递大规模商业应用前的一道难题。

逼停飞机、坠落伤人、偷拍隐私……自无人机技术应用以来,屡屡发生的安全事件就如影相随。如果说之前的“黑飞”事件还只是个别现象,无人机在快递业的大规模应用,则可能对空管秩序造成广泛冲击。特别是引入人工智能的无人机技术,逐渐摆脱了人工干预,依靠地理卫星引导,自动完成起飞、送达、返回、降落程序,还会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优化自己的飞行路线——无人机如此“聪明”,对其监管如不到位,后果不堪设想。

这并非危言耸听。今年5月,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以3∶0的成绩完胜人类棋手时,就有专家断言,人工智能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挑战已初露端倪,未来若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性和情感,其法律地位及与人的法律关系定位将成为难题。2017年被称为我国人工智能商业化元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将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享受人工智能的巨大便利之时,也应未雨绸缪,及时预见到它对社会秩序可能产生的冲击。

比如,无人驾驶可以代替司机上路行驶,但万一它违规行驶,危害道路交通安全怎么办?刷脸识别可以代替警察路口执勤、代替保安监控小区环境,但万一它盗取信息,泄露用户隐私怎么办?智能投资顾问可以代替市场交易员操作股票交易,但万一它投机取巧,引发市场巨大波动怎么办?

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防止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

政策法规要加快完善。就像当初汽车取代马车带来城市交通规则巨变、飞机广泛应用促使空中交通规则诞生,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必然需要相应领域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技术与规则总是相伴相生、相互促进,规则的出现,不是为了限制技术发展,而正是为了让技术跑得更快、更好。只有政策法规及时完善了,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告别野蛮生长,服服帖帖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技术措施要不断升级。人工智能设备会越来越“聪明”,不能只靠人力去监管,要善用技术去监管技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年6月国家实施无人机“实名制”措施前,大疆科技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所有无人机的实名使用,在APP上激活无人机必须绑定实名制手机号,从而确保对使用者有据可查。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生产标准时,应该着重规定好技术监管措施,让人工智能设备在“出生”前就实现安全可控。

使用监管要实时跟进。在无人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美国,各州普遍采取了“无人驾驶,有人监管”的措施。比如,加州要求所有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座上必须始终乘坐一名拥有驾照的人士,并要求无人汽车必须拥有方向盘、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等基本操控装置,以便它们在失灵时驾驶员可随时接管汽车。随着技术的发展成熟,监管形式可能逐步发生变化,但人工智能必须接受人工监管的本质不能改变。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再到今天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周期间隔越来越短,科技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这就要求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措施也要跑出加速度。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需要技术和监管共同发力,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人们尽情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原题为《人工智能,不只需要技术》)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