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手环、手表各临挑战 Fitbit前路难料

游客 2017-07-04 07:04:52    201156 次浏览

在一季度失去可穿戴市场头把交椅的Fitbit,正在想办法重现生机。但如同可穿戴市场的日渐沉寂一样,目前来看Fitbit并不够顺利。

6月30日,有消息称Fitbit酝酿许久的智能手表项目多名开发人员离职,且应用商店的开发工作远远落后。Fitbit在随后进行了否认,“智能手表和第三方应用的开发仍在如期进行,所有有关开发者项目陷入僵局的报道都是错误的。”

6月初,来自IDC的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超越Fitbit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居于第二,Fitbit滑至第三。此外,由于难以提振投资者信心,在过去一年中,Fitbit的股价累计下滑约60%。

集邦拓墣产业研究院穿戴设备分析师蔡卓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Fitbit早期在细分市场杀出一条路,如今,从产品上来看,主打运动健康的手环,并不容易延伸出新的刚需性质功能,难以进一步拓展用户,而手表有OS系统,能够实现更强大的功能。而当前Fitbit着急转型,收购手表厂商之后,没有顾好本身的手环市场,今年没有推出有亮点的新产品。目前,Fitbit在手表市场有苹果、三星等大厂的压力,在手环市场遭遇小米的蚕食。

  沉寂的手环

在可穿戴市场的腕带产品中,去年以来,智能手表厂商表现出抬头趋势,逐渐超越手环厂商,占据市场的头部位置。IDC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2470万块,同比增17.9%。但这个增量主要来自于智能手表。

其中,小米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由17.9%下降至14.7%,但它成为了新市场龙头;苹果市场份额为14.6%,高于上年同期的10.5%;Fitbit出货量达到300万块,但同比下滑了37.7%,市场份额由23.3%降至12.3%,三星和佳明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分别同比增长90.8%和下降1.6%。

对于小米的上位,IDC可穿戴设备团队研究经理雷蒙·拉马斯认为,“在用户喜好从健身手环转向智能手表和其它产品的过程中,Fitbit未能做出及时的调整,这为小米大举进军中国的低端可穿戴设备市场提供了市场良机。”

蔡卓邵也指出,手环市场较手表定价低,更多依靠数量取胜,需要在成本和质量间找到平衡点,这方面小米更有经验。

在易观分析师王盈看来,手环市场的降温和硬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小米拉低手环生产成本后,很多国内白牌或者小品牌商跟风做低价手环,至2015年手环产品爆发,之后消费者体验质量差,负面评价高,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购买热情。”

当然,Fitbit并不会就此放弃苦心经营的优势市场。据称其技术人员也在开发瘦身版的Charge健身手环以及包括彩色显示的Blaze手环。此外,还计划推出新款体重秤。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硬件企业来说,成为行业翘楚除了依靠技术优势出售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更理想的状况则是把技术优势延展为一种生态优势。可以看到,一季度表现最突出的苹果和三星均有着强大的生态。而此前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几大智能硬件明星企业,如Go pro、Fitbit、Jawbone等,在备受投资者追捧后,股价都上演大跳水,很大原因在于用户黏性低且商业模式单一,无法通过生态盈利。

 巨头云集

显然,跌落行业首位的Fitbit十分焦虑。去年以来,它接连收购了Pebble、Vector和Coin三家智能手表制造商,意图进入智能手表品类,巩固市场地位。

然而,除了被传Pebble的开发者团队悉数离职外,其还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等诸多智能手表厂商的围剿。“以中国市场来看,智能手表品牌集中度高,排名前十的品牌占据零售端80%的市场份额,Fitbit虽然比其他新玩家更具有品牌优势,但是做工和设计都面临前辈们的挑战;其次,Fitbit的智能手表推迟到秋季发布,就需要直面Apple watch3的竞争,苹果已为新的Apple watch增加了很多新筹码。”王盈说。

此外,对于硬件厂商来说,Fitbit还面临着应用程序和服务缺乏的问题。此前Fitbit曾表示要构建自己的应用商店,但对于整体规模仍非常小的智能手表市场,开发者的热情还相当有限。

蔡卓邵指出,即便对于苹果、三星这样的大玩家,手表应用生态的建立也依然是个问题。开发者目前没有足够的动力,但进行补贴对厂商来说成本太高,而目前手机仍然是大厂的投入重点。没有资源的投入,市场就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只会是一个缓慢提升的市场。

这也是诸多手表厂商面临的问题,这个市场的整体规模依然是有限的,未来走向何方,没有谁能给出肯定的答案。更让创业公司伤感的是,在看得到的未来,可穿戴市场或将进一步被拥有生态资源的巨头垄断。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