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明晟指数纳入A股:几家欢喜几家愁

游客 2017-06-30 08:38:37    201293 次浏览

6月21日,摩根士丹利宣布将中国股票纳入其MSCI明晟的全球基准股指(新兴市场指数),这是中国股票连续3次闯关失败后终于“通关”。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明晟指数一旦纳入A股,则标志着国际资本承认中国内地股市业已成熟,并做好接纳国际大型、长期投资者入市的准备。

M SCI表示,此番决定得到机构投资者的“广泛支持”,因为两年来国际基金管理人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股市、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都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正如Invesco和黑石等著名投资基金高管所言,国际机构投资者日益认识到,必须重新考虑自己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配置,必须意识到离岸中国股票本身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经济。中国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分居世界第二、第三位,而外国人持有比例不足2%,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

中国方面,在经历2015年A股市场“冰与火之歌”洗礼后的两年休养生息,而过去一年间,中国监管层谨慎地放松了对批准指数挂钩产品的要求,并多次明确表达了对培养机构投资者的决心。

许多机构投资者和专业分析人士指出,“闯关”成功会推动更多国际机构投资者改变自身仓位配置,选择A股股票作为自身入市、持筹和基金池配比的对象,M SCI高管对路透财经估计,仅短期内M SCI股指纳入A股,就会令170亿-180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股市,而长远看,随着A股股票被纳入比重的不断增加,可能会有逾3400亿美元的外资因此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缓解资金外流压力和资金供需矛盾,增加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都有积极意义。

和在海外市场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不同,此次被纳入M SC I指数的中国股票,绝大多数是金融业和大型工业企业的蓝筹股,许多是国有企业。“闯关”成功既可缓解这些类别的中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困难,也可借“源头活水”推动这类企业在股权结构、规范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现代化。与此同时,这类企业本身大多为业绩稳定、成熟的优质上市公司,将这类公司“推销”给国际机构投资者,也是后者期待已久的事。

长期以来,A股市场“重题材、轻业绩”,重短线炒作、轻长线投资,而M SCI股指一向以注重业绩、引导机构投资者资金向蓝筹股流动著称,首批吸纳的222家内地上市公司几乎清一色大盘蓝筹股,其吸引的也将多为大型国际机构投资,这有助于优化A股的投资习惯,减少“结构性风险”。

但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M SCI股指对中国股票的“准入”,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有利。

就在代表蓝筹股的中国沪深三百指数半周来上涨3.4%、一度触及2015年12月以来新高之际,被包装为“新兴经济公司代表”的中国纳斯达克成长型企业指数ChiN ext却仍在28个月以来最低点附近徘徊,日交易额更只有峰值的40%左右,“准入喜讯”仿佛与它浑不相干。

一些专注“成长型企业”投资的机构担心,原本2015年A股风波后,市场和投资者对“成长股”就有避而远之的倾向,M SCI股指对中国股票的“准入”选择,可能令投资者注意力更加集中于222家已获“准入”的上市公司,而令其余3000多只股票加速边缘化。按照瑞信(CreditSuisse)的统计,“准入”的222家公司中50家是金融机构,44家是工业企业,两者合并占比高达52%,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占比很小,“准入”或许未必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因为“机构投资者会更愿意投资给成熟产业,而非风险大、回报不稳定的新型成长型企业”。

也有人担心“准入”对中国A股散户不利,因为传统上散户是“搏消息”、押宝短线股票的“积极分子”,这和M SC I的导向背道而驰。

有媒体注意到,一些周边市场也对中国股票的“准入”感到不安(如澳大利亚),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无与伦比,今后进一步扩大“准入”规模不过是时间问题,M SCI和国际资本的“锅”就这么大,多一个“分羹”的“大胃王”,原本的“食客”自不免要“瘦身”。

但他们可能有些忧虑太早了:正如M SCI全球指数管理研究主管列布里奇(Sebastien Lieblich)在拒绝给出“扩大中国股票‘准入’范围时间表”时所指出的,“这取决于中国管理层进一步放松对外国资本管制,和遏制干预性停牌密度的进程”,“中国需要和国际间事先无障碍和交易标准趋同”,而M SCI和国际机构投资者在这一方面的要求,又不免和中国监管层乃至普通投资者“控制不可预期风险”的情绪出现落差,彼此间的适应、磨合,恐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