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虚拟货币生意经:矿场直接建在水电站内部

游客 2017-06-29 09:39:11    201108 次浏览
虚拟货币生意经:矿场直接建在水电站内部  今年以来,比特币总市值占从87.6%降低到了50%以下,数字货币的市场正从比特币一枝独秀走向百花争艳 视觉中国图

虚拟货币生意经: 从“挖矿”到ICO融资

记者 周艾琳

[ 从一开始的买币赚钱、“挖矿”获利,到现在的ICO,虚拟货币形成了一条自己的生意产业链。然而,加密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信仰”,同时ICO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在加密货币暴涨的同时,其募集看似轻而易举,其中也不乏欺诈或急于在二级市场套现的投机者 ]

今年以来,比特币涨幅高达300%。然而,进入2017年尤其是5月以来,比特币总市值占比在逐渐下降,现在已经降到了不到50%,而莱特币、以太币、量子链等加密货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

更令人震惊的是,币圈的“IPO上市”——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虚拟货币首次公开发售)也如火如荼,投资人用现金或等值的比特币或以太币(两者在虚拟货币圈最通用)买入ICO发行的项目代币,就表明投资人拥有了一定比例的该项目使用权。项目发行方通过ICO融资,推动项目发展(多为区块链等技术项目),项目代币的价格也会随着项目的升值而升高,投资者从代币的升值中受益。

ICO的速度快到令资本市场难以想象。3月16日,国内智能合约创新平台量子链(Qtum)开始ICO,在5天时间里筹集到价值1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币;4月26日,致力于预测市场的项目Gnosis开始ICO,仅15分钟ICO就募集完成。

事到如今,故事变得愈发耐人寻味。从一开始的买币赚钱、“挖矿”获利,到现在的ICO,虚拟货币形成了一条自己的生意产业链。然而,加密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信仰”,同时ICO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监管,在加密货币暴涨的同时,其募集看似轻而易举,尽管这支持了大量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融资的高科技创业者,但也不乏欺诈或急于在二级市场套现的投机者。未来监管方向如何?这一“生意经”是否还会持续?

  加密货币家族崛起

说到加密货币的投资,最简单的就是直接从交易平台买币,而且这个虚拟货币家族变得愈发庞大。

从数链收集的数据来看,比特币总市值占比已经低于50%,2017年1月1日到5月20日期间,全球数字资产总市值从182亿美元涨到了703亿美元,增长了将近3倍;日成交额从1.6亿美元升到了22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3倍;日成交额占总市值之比也从0.88%增长到了3.13%,增长非常快。另外,比特币总市值占比87.6%降低到了50%以下,目前数字货币的市场正从比特币一枝独秀走向百花争艳。

例如,莱特币于6月18日前后在24小时内暴涨了近50%,一度达到48美元。截至北京时间6月28日,每单位莱特币为268元人民币,比特币则为16975元人民币。

在错过比特币和以太币的暴涨潮后,数字货币市场的新手们现在都紧盯着莱特币。中国和韩国的数字货币炒家表现得最为踊跃。数据显示,在24小时内,中国和韩国的莱特币交易额超过了10亿美元,占到世界总交易量的50%以上。

“币圈估值水涨船高,比特币作为一个风向标,价格节节攀升,溢价效应必定会带动其他加密货币上涨。”史青伟对记者表示。

之所以如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主要是因为比特币经济模型不稳定的问题,区块链大学校长、信链创始人黄立峰对记者表示,比特币总量有限却没有实体产品,其价格波动与人们的信心紧密相关,因此“涨的时候大家兴高采烈,跌的时候却是很可怕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比特币是一场伟大的实验,作为实验来评价的话,它已经十分成功了。”黄立峰称。

为了解决不稳定的问题,信链尝试推出两款可购买的货币类产品:信链股和信链币。信链股主要是作为分红权,其绝对总量是有限的;而信链币的总量就会根据有效用户量的增长而动态调整,保证人均总量有限,以促进其价格稳定。

此外,现有区块链面临技术问题和经济模型问题。其技术问题大部分是核心算法PoW(Proof of Work)带来的,PoW算法本质上是对用户贡献的算力进行经济激励。主要问题体现在并发交易量有限、交易确认时间比较长、数据累积问题严重、隐私保护不足等方面。如今,也不乏一些创业企业试图完善这一问题。

  “挖矿”:电力、算力为王

比起直接买币,其实还有一个更有技术含量的赚钱方法——挖矿。区块链专家、上海区块链初创企业BitSe CEO钱德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存在大量‘矿工’,有的甚至是大团队作业,来获取比特币报酬。”他也称,“比特币的数量可以说是固定的(2100万个),因此随着玩家或投资者数量的增加,其价值自然会抬高,但挖矿的难度却是越来越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挖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挖掘矿藏。简单来说,当用户发布交易后,需要有人将交易进行确认,写到区块链中,形成新的区块。在一个去中心化、互相不信任的系统中,该由谁来完成这件事情呢?比特币网络采用了“挖矿”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心化记账的权力分享给所有愿意记账的人,“矿工”来挖矿则是参与维护比特币网络的节点,通过协助生成新区块来获取一定量新增的比特币。

“其实说白了,挖矿是计算机Hash随机碰撞的过程,猜中了,你就得到了比特币。”曾参与过“挖矿”的钱德君解释称,“这涉及到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给定一个输入x,它会算出相应的输出H(x)。由于正确的概率很小,就需要不停去试,这也需要电脑有很大的运算能力,直到得到正确答案,就可以把这个x写进block(区块)里,这就满足了整个技术规则要求。”

目前,每10分钟左右生成一个不超过1MB大小的区块(记录了这10分钟内发生的验证过的交易内容),串联到最长的链尾部,“每个区块的成功提交者可以得到系统12.5个比特币的奖励,还加上用户附加到交易上的支付服务费用。”他称。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区块的奖励一开始是50个比特币,每隔21万个区块自动减半,即4年时间,最终比特币总量稳定在2100万个。因此,比特币是一种通缩的货币。

其实,要想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也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如果要尝试挖矿,就需要准备一台矿机、一台能联网的电脑、一个AUC转换器、一个树莓派(控制器)、电源及各种连接线等。矿机的性能和功耗、全网的算力和难度、矿场的部署和运维能力、有没有廉价电的资源等,都将影响挖矿成本。此外,如果全球有10万人参与挖矿,那么在这10分钟内,只有1个幸运儿拿走这12.5个比特币,其他人则颗粒无收。

近期,中国庞大的挖矿产业广受关注。四川省已经成为全球比特币挖矿资本最聚集的地方,电费成本是最主要的考量。出于节省铺设线路成本以及用电便利性方面的考虑,比特币“矿场”大多直接建在水电站内部。四川等地的水电资源非常丰富,矿工们就利用这些水力来“挖矿”。

矿场主要选择在了四川大渡河,因为这里的水电便宜而丰沛。据说世界每挖出100枚比特币,都有5枚产自这里。电力即决定了算力。

2015年全国装机容量32000万千瓦,整个比特币系统60万千瓦。也就是说,比特币系统消耗的电,四川一座中等水电站就足以提供。

据悉,在多雨夏季时,许多比特币“矿场”的用电量尚不足水电站发电量的十分之一。但冬季进入枯水期后,枯水期电费有时候是丰水期的两倍,电力又变得不够用了。一些“矿场”主便需要把矿机运到新疆、内蒙古等地。对于四川的康定市这座小城,比特币挖矿成为拉动经济的新产业,传闻这座小城的快递员,拿起包装就知道是哪一型号的矿机,可见这一产业是多么兴盛。

  ICO势头迅猛,是喜是忧?

由于比特币“通缩”的特性,挖矿的生意也不是那么容易了。于是在产业链的另一端,一个叫ICO的业务火了起来,这种募集没有国界,只不过近一两年,由中国人发起的ICO项目数正不断上升。

近期由共享财经发布的《2017年ICO信息铺路指引》提及,ICO与IPO具有一定形式上的相似性,但究其实质,ICO发行的不是股票而是数字货币,一般称之为代币(Token),区块链初创公司以众筹的方式,交换比特币、以太币等主流数字货币,以达到融资创业目的。虽然代币并不代表公司股权或公司债权,但其价值在于一来代币可以驱动公司开发的应用程序,二来代币总发行量有算法约束。如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受到广泛欢迎,使用者多,代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代币的旺盛需求会推高代币的价格,其持有者因而获得价格上涨的收益。

就第一财经记者所在的一个ICO路演微信群中,聚集了各路币圈人士和投资者,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ICO项目信息。就发行过程而言,只要发行人制定了ICO白皮书,并且在线上募集到资金,其代币就能在相关交易所平台交易,形成所谓的二级市场。

“例如近期大火的Qtum,该公司起初什么都没有,通过ICO就募集了近100亿,可变现20亿~30亿人民币,这是传统风投给不了的,也可以说是社区的力量,只要能做起来,社区就会给你支持,并且投资人也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代币的升值)获得回报。”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当然,也有币圈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虚拟货币涨势迅猛,因此只要有新代币上线,价格就立马跳涨,不少投资人也是看上了代币暴涨的利益。

针对ICO的募集情况,有ICO承销方对记者提及,“能够火速募集的ICO项目发行方基本都是币圈老人,不过近期甚至有一些券商高管都想要发ICO项目,我们拿到这种白皮书后,基本不太敢帮他们做承销募集,基本前提还是我们对项目认可、投资人愿意买单。”

ICO服务平台ICORace创始人史青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有失败的项目,也有‘不靠谱’的项目,但ICO的疯狂没有想的那么可怕,几乎80%的投资人都是币圈业内的,币圈‘老人’发的项目很快就能成功,这种基于信任关系的资金募集高效迅速,而非行业内人士发起的项目募集就十分困难,ICO资金的使用情况一定程度是透明的。”

针对ICO项目的分类,史青伟对记者表示,一般而言,ICO 项目分三类:应用类、平台类、底层技术类。

应用类ICO是基于现有区块链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的技术和生态系统来开发直接面对普通消费者的应用;平台类ICO则对现有区块链技术做出一定改进,形成新的区块链平台,并在新平台上创建新的生态系统;底层技术类ICO则是提出一种新技术改进,应用于目前现有的区块链平台上,从而达到优化和提高的目的。

追溯历史,真正成功的首个ICO项目是在Bitcointalk论坛上出现的“未来币(NXT)”。NXT是基于全新编写的加密货币代码,并且是首个完全使用PoS的系统。全盛时期NXT的市值超过1亿美元,NXT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投资者眼中最成功的ICO。

见证过NXT的成功,2013年底到2014年初涌现了大量的ICO。伴随而来的绝大部分ICO都因过度炒作或者诈骗而宣告失败。不过至今为止最成功ICO项目以太坊也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以太坊募集资金超过1800万美元,截至5月31日市值达到了200亿美元。

  加强监管or容忍创新?

那么,针对这一尚处于监管真空的新兴领域,监管究竟要不要强势介入?如何把握对创新的容忍度?

首先,如果ICO项目越来越多,且各种虚拟货币估值也越涨越高,有一天这是否会失控?

“欧美项目基本都是1亿美元起跳,而中国发起的项目总募资额度估计最多也就1亿人民币,其实总体量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夸张。”史青伟告诉记者,“之所以圈内人这么积极参与ICO,其实不少都是用此前持有虚拟货币的盈利去玩的。”言下之意,当手上的币已经涨了300%后,拿出一半去投资ICO似乎的确能够出手足够阔绰,更何况,如今不少ICO项目的代币一上市也是一路飙升。

其次,ICO发行方所募集的资金会不会被滥用?有币圈人士介绍称,“部分募集的虚拟货币不会变现,如果募集者发行的代币升值,也可以通过代币变现。此外,区块链浏览器可以查询到资金使用情况,区块链存储的信息是不可篡改的。相比之下,传统风投反而可能无法实时获悉其所投资的初创企业如何使用资金。”

当然,欺诈的确是客观存在的。黄立峰对记者表示,“例如一些ICO项目打着积分返现的旗号,或者团队都在国外、无法了解情况的,这从一开始就基本可以认定。”

全球各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对于创新,监管不可“一刀切”地抹杀,但对ICO进行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引入第三方审计是必要的。

如今,ICO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和程序,这让不少问题平台钻了空子;各界的投机心态严重;部分ICO前期夸大宣传,与事实严重不符;融资后没有持续监督约束机制。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ICO高效且便捷的特征尤其明显,未来IPO如果能将审计、财务等数据“上链”,那么或许审批效率、透明度都能提升。当然,想象空间很大,风险必然存在,而且要做的也更多。

就海外监管机构的态度而言,其多数采取“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制度,监管沙盒是一个“试验区”,市场放松产品和服务的法律监管和约束,允许传统金融机构和初创企业在这个既定的“安全区域”内试验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等创新,甚至可以根据“试验结果”修改和提出新的法律制度。这种稳定的监管环境有利于增强代币发售中消费者和机构的信心。

在创造适宜监管环境的同时,众多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至少要了解该项目的一下信息,包括:该公司的注册地、法律架构、代币的分配机构、安全性、监管风险、外部或者内部审核、代币发行合同以及实际代币发行软件的编写者和开发者、支持代币销售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等。

此外,《2017年ICO信息指引》也建议,可以建立“合格投资者”准入制度,由于发起人进行 ICO 而发行的代币,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技术性与复杂性;支持鼓励 PE/VC 支持项目发展,尽管区块链ICO给了普通投资者参与投资的机会,但一些投资者往往无法应对较高的风险, PE/VC 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具有专业的投资基础;此外,也应该鼓励多层次资本市场向区块链项目开放。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