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 北京报道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如此评价校园贷的发展过程。
校园贷平台自2014年初逐步兴起,到2015年上半年各路资本涌入,为扩大市场平台之间放松审核条件,为此后个别学生多头借贷严重、无力偿还造成风险事件埋下隐患。
6月28日,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监管部门批准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市场提供信贷服务。此次,除商业银行之外的机构基本被排除在校园市场之外。
随后,此前专注于校园贷市场的桔子理财发布公告称,将逐步停止学生消费金融资产供应,将相关债权推荐给持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将稳步提升白领人群的消费金融债权。
与持牌金融机构共同开拓业务
桔子理财平台销售的是乐信集团旗下分期乐上的分期消费债权。成立于2013年的分期乐,早期是专注于大学生分期消费的电商平台。
从最初只卖手机等数码产品发展到综合类消费平台,校园业务发展迅猛。随着数十万大学生用户走向工作岗位,2016年4月,分期乐宣布取消用户年龄限制,开拓面向白领市场的分期消费。
尽管白领消费业务份额在逐步扩大,但此次《通知》要求平台尽快暂停校园业务。
乐信集团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通知》出台有望终结个别不良网贷平台引发的“校园贷”恶性事件。放开持牌金融机构服务大学生人群,一方面正视并满足这一群体的合理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也便于监管,规避不合规费率、多头借贷等问题。
对于下一步业务发展,乐信集团表示,将开放自身消费场景,与持牌金融机构保持密切合作。目前,乐信已与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以及中原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数十家持牌金融机构展开了分期消费生态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如校园业务方面,工商银行与分期乐合作进行小范围试点,针对武汉、深圳、南京等地指定的九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推出工银分期乐联名卡。用户通过分期乐商城的风控审核后,还要经过工商银行风控体系的二次审核,才能获得授信。
长效教育机制仍待建立
无论是民间机构还是网贷平台,涌入校园市场给部分学生的非理性超前消费提供了便利。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申请校园贷是用于购物、娱乐、社交。
一名互联网金融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投资时也曾考察过校园贷平台,当时业务发展很好,但最终决定不进入校园市场。因为校园业务的主要用户是缺少收入来源的学生。其业务逻辑中,学生还款来源主要是生活费,当无力偿还时,家长作为第二还款人承担责任。“商业模式不存在延续性。”他还表示,即便在海外市场,学生市场和高利贷市场也是最敏感的两个领域,在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后,监管对进行相应业务的机构有严格的准入,在利率方面也有相应的上限。
《通知》也明确指出,尤其是一些非网贷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借贷业务,突破了校园网贷的范畴和底线,一些地方“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合法权益带来严重损害。
上述行业观察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校园贷平台在2014年爆发。融360数据表明,市场上近七成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成立于2014年,20%成立于2015年。但由于抢夺市场份额中存在审核不严等情况,导致个别学生多头借贷严重,无力偿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后,自律组织、教育部、银监会等规范文件相继出台,如要求学生父母同意等,极大压缩了过度消费需求的校园贷业务空间,多家平台开始进行业务转型或砍掉校园业务,以减少政策风险。
“经过一些过渡性安排,今年校园业务存量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非持牌机构被渐进式清出市场。”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说。
此时,监管开始引入银行等管理规范的机构开展业务。“开正门,堵偏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相继试点推出校园消费产品。
壹宝贷总经理罗浩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对网贷机构开展校园业务一刀切,但总体方向没错,学生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受到保护。不过,在整顿后,最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建立长效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