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将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有专家预测,人工智能20年内将取代日本近半职业。由此,还有一些问题被引申出来。例如,人工智能会不会挑战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人工智能会不会剥夺人类劳动的权利?
资料图
回答上述问题,需从劳动的层面而不仅是就业的层面展开分析。深层次地看,人工智能与其说对人类劳动主宰地位提出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人类劳动的超越和解放。
代替高危繁重劳动
劳动之于人类而言,具有多重意义。在人类的产生和进化中,劳动是原动力,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通过劳动而自我诞生、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一个最根本的意义就是,劳动成就了人的生命本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这也就意味着,劳动应该是跟人的本质相一致的。劳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生存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升华。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真正的人类劳动理应是体现人类快乐和享受、实现人的价值、展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劳动对人的脑力和体力又会产生消耗,一定意义上也会损耗人的脑力和体力。如果过度劳累,如不恰当的劳动时间消耗和不及时的功能恢复、过分地超强度劳动等,还会对人本身产生不必要的摧残。尤其是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危险性高的劳动,对人类的影响无疑是十分负面的。在这种情况下,智能机器人引入之后,人类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从不必要的奴役中摆脱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智能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更多的是人类解放的实现,是人类彻底摆脱奴役劳动的标志。
不仅摆脱繁重体力型劳动和危险型劳动,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简单的单调型劳动和低水平重复性劳动所带来的枯燥乏味,也会严重影响劳动的快乐。对于这样的劳动,如果能够由机器人取而代之,对于人类的自由发展来说,总的来看是极其有利的。某种程度上说,让机器人去承担那些可能不会带给人类幸福和快乐的劳动,让人复归劳动的快乐本质,当然是自由劳动的表现。不过,这绝不是指人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指人要进行能够给自己真正快乐的劳动。
极大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自然语音识别及处理、物体识别、计算机视觉、翻译机器等,正不断地在我们身边演进着,并随着人类的思维创造力的发挥而不断进步,从而日益多层次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多带来的是便捷和高人性化的物理世界;另一方面,智能机器人不单会帮助人类摆脱劳动的摧残性、危险性、单调性和枯燥性,而且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在智能化的助推下,人类社会生产能力有望得到迅速提升。过去要许多人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劳动,未来借助于智能机器人可能只需要很少几个人甚至不需要人就能迅速完成。生产力水平的大力提高,导致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升。这会为产品的丰富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生产率极大提高后,劳动保障水平可以更加显著地得到提高。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性会越来越强。个体的生存问题,可以更容易地以社会化的方式加以解决。为了吃饱饭而辛勤劳作的时代,或许就会一去不复返。
社会化生存之后,个体还可以更有尊严地参与劳动,进而享受到劳动的真正价值。换言之,机器人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为个体的生存提供了社会化的保障,从而为其劳动复归到自由劳动创造了条件。
接近“真正的自由劳动”
马克思曾提出“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概念,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看到的情形有时是:劳动不仅不是人的第一需要,而且是给人带来“痛苦、折磨的苦役”,仅仅是人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此,劳动如何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予以回应的一个问题。
应当看到,劳动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劳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涵。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可能并不是取代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而是会带来劳动形态的变革和进化。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大量运用的时代,过去那种依靠简单的工具进行低效率生产的劳动形态很可能逐渐消失,人类将在更加科技化、更加延伸的生产工具辅助下超高效率地劳动。人类生存将变成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智能机器人从纵横两个维度同时延伸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智能机器人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弥补人类生理上的不足和缺陷。由于人类自身的天然局限,人类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我们只能在很有限的宏观世界里生活,只能感知到很有限的物理世界。对于微观世界或者更广大的宏观世界,人类几乎不能直接感知,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仪器和专门工具。未来,这些仪器和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能跟人工智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旦人的感官和身体能力可以有效延伸之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在此过程中,人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确证。
可见,人工智能很可能会挑战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但更有可能解放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劳动复归。当然,要实现后面这一目标,有必要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作出相应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