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专访霍尼韦尔CEO李蓓凯: 高端化工品市场前景广阔

游客 2017-06-26 05:54:49    201287 次浏览

本报记者 何清 上海、山东报道

地炼企业计划从成品油向化工品转型,石化设备企业也从中看到了机会。

6月15日,UOP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蓓凯(Rebecca Liebert) 透露,目前霍尼韦尔已经与很多中国地方石化企业进行合作,“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以及经济的增长,大家对消费都有了更高的需求,比如汽车、手机、二胎等。这些需求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塑料这个原料。”这正是地炼化工品转型后可以大展拳脚地方。

目前,霍尼韦尔UOP已经与地方石化企业浙江石化、山东鲁清石化、东营万通石化、东营齐润化工等合作,为后者的石化装置服务。此前霍尼韦尔UOP中国区总经理刘茂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浙江石化将建设一套RFCC催化裂化联合装置,每年可将500万吨渣油转化为高价值的燃料;另外它还将建设一套OleflexTM丙烷脱氢装置,每年可生产60万吨聚合物级丙烯,后者是另一种生产塑料、合成橡胶和汽油添加剂的基本原料。

“这些地方石化企业新建或改造它们的装置,其投资额都是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这正是霍尼韦尔等石化设备企业的生意。”一位石油央企专家向记者坦言。

《21世纪》:目前的低油价已经导致石油炼化行业经历了一个全球性大幅波动,因此这个行业中也存在很多的变数,你如何看待全球市场中石油炼化行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李蓓凯: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际油价从100多美元/桶降到了30美元/桶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也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大的价格波动是不会长久的。我们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油价将维持在40到70美元/桶之间。因为低于40美元/桶的话,在行业内是很难去重新投资的;而高于70美元的话对行业内是很大的机会,结果也是使价格回归到40到70美元/桶的范围内。

另外,对于投资来说,价格的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和油气价格的绝对数字来说同等重要。投资人需要看到价格在一个区间内保持稳定。

所以,在油价100美元/桶的时候,生产商的利润颇丰,并且他们也做了很多的投资,扩展业务,包括海外市场。当油价从100多美元/桶降到30美元/桶左右的时候,很多公司对接下来怎样运营它的业务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等。在过去的这几年,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有的已经成功将成本降低了30%左右。因此能够在这样一个低油价的背景下,仍然有一个利润空间。

《21世纪》:在成品油产能过剩背景下,很多炼化企业都开始向化工业转型,你怎么看?

李蓓凯:过剩产能会被淘汰掉,这是市场博弈的必然结果。从现状来看,一方面,中国在对外出口燃料,如柴油产品;另一方面,中国仍然在大量进口乙烯和对二甲苯等化工产品。所以,我们认为国内市场对化工产品是有需求的。

另外,经济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落后的企业不管主动也好,被动也好,都可能被淘汰掉。最近燃料价格下降,加上总体产能过剩,进一步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现阶段,单一的炼化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或转型。与纯炼油业务相比,石油化工可以帮助盈利能力提高50%-80%。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为了应对市场的挑战,也有越来越多的石化企业开始选择走炼化一体化的道路,比如,石油加工产业链向化工方向延伸,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炼化一体化不仅能够促进石化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提高全球炼油企业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

《21世纪》:在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大量的地炼企业开始投资化工业,霍尼韦尔、惠生等公司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很多装置,你认为这些地炼为何会在现在投资化工装置?

李蓓凯:首先,由于政府推动市场机制,原油进口权向民营企业放开。这进一步推动国内炼油产业洗牌,为整个价值链和市场配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其次,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也是政府在不同层面支持行业整合的举措,也将带来更多有效的管理。

此外,也有许多独立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产业价值链中的部分环节进行了投资和部署,如PTA(精对苯二甲酸)、纺织品,从而最大化整个价值链的盈利能力以及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原料,向下游整合是地炼企业一个很好的策略。

最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石化产品需求的引擎,特别是更高价值的石化产品。2016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预测,“十三五”期间,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习惯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

《21世纪》:为何石油央企在化工方面的投资相比地炼企业小了很多?未来这些地炼企业在投资化工品中有哪些风险?

李蓓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更多前沿技术的突破,如先进的煤化工、油品升级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会重视和加大在化工方面的投资。尤其我们看到很多国有企业都在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投资,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未来地炼企业在投资化工品所面临的风险,视企业自身情况而有不同。我会建议,地炼企业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短期内的大量投资,运营经验,环境管理,质量控制,现金流以及原料安全等。如果这些方面的工作准备不足,均可能给地炼企业带来风险。

《21世纪》:目前,韩国、日本等在化工方面投资巨大、中东的沙特等也在投资化工,未来全球化工品也可能会过剩,相关企业应如何应对?

李蓓凯:我始终认为,老的、过时且低效的装置,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当我们谈到某项产能过剩时,要更挖掘它背后的原因,具体由于什么根本性的原因导致的过剩,这样,我们来谈论一些问题时,会比较客观、全面。从整个国家的战略来讲,比如供给侧改革,国家也是在考虑怎么样淘汰落后的产能,我认为,这也是整个产业及全球市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新项目来说,大家会在技术、效率以及最终的供需是否匹配上产生竞争。谁能最好满足市场的需求,谁就可以激流勇上,这是要靠具体的实力来说话的。所以,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和优化自身的竞争力。

(编辑:张伟贤,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