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国产《深夜食堂》的差评背后,隐藏着中国电视剧的行业危机

游客 2017-06-25 06:20:58    201275 次浏览

国产《深夜食堂》的差评背后,隐藏着中国电视剧的行业危机

根据日本知名IP翻拍的国产版电视剧《深夜食堂》正在卫视和网络平台播出,但与日本原版近10年来所积累起的良好口碑相比,观众对国产版《深夜食堂》的评价,可能创下了中国电视剧近年来的新低。

的确,单从已播出的剧集来看,不土不洋、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矫揉造作这些被吐槽的特征都已集中出现,以豆瓣为代表的集体性差评确实事出有因。那么,国产翻拍的《深夜食堂》为何会陷入到如此尴尬的处境,它与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原创困境有着怎样的结构性关联?这些话题理应是这场喧嚣背后,值得业内深入讨论的真正问题。

国产版的两个文化误读

日本原版《深夜食堂》能够大获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其是在以深植于日本国情的方式呈现着日本普通青年群体的“烟火气”。由于日本本身就是一个过度注重尊卑长幼、过分崇拜强者、有着鲜明文化等级的独特社会,再加上过去20年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社会结构高度板结、社会活力严重丧失,普通的日本青年长期生存在一个人情冷漠、奋斗无望、无人问津的社会氛围中——这可能是目前我们国内文化语境无法感受到的人伦情境。

所以,《深夜食堂》中那种普通的日本青年,在看似极其礼貌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稀有的日本式温情,是成功引起他们情感共振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是具有鲜明日本美学风格的物哀式的、克制式的日本式温情,打动了包括普通日本青年在内的日本观众,而不是对美食及其制作过程的无节制视觉呈现。

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恰好背离了原著之所以成功所依托的文化土壤,因为日本式的中和、节制的美学表达,即便是底层的“烟火气”,也不会肆意无度,而我们翻拍时却将这种“烟火气”误读成“文艺腔”,对美食接近“恋物癖”式的呈现,早已令其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功能,和剧情已基本剥离。自然,结局就是完全的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基本原因,还在于日本文艺生态中独特的媒介混合生态。2009年的电视剧版《深夜食堂》,是根据2006年漫画版《深夜食堂》改编而来。

作为漫画版的《深夜食堂》有着更为深切的治愈系特征,自2006年开始连载,受到了广泛欢迎,其影响范围也不局限于日本青年群体和日本本土,在御宅族、二次元群体当中有着跨国性的影响,吸引了大量各年龄段的忠实粉丝。这都为后来的影视改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2009年电视剧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就引起收视热潮的“史前史”,包括2015年日本的电影版《深夜食堂》,以及2015年韩国的电视剧版《深夜食堂》,都是日本这种独特的媒介混合生态脉络的自然衍生产物。

这也是《深夜食堂》作为知名IP为何能够被引入我国的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我国不仅在价值观和文化语境上与之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我国的媒介生态结构也和日本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误读:没看过、不了解日本原版漫画、电视剧《深夜食堂》的观众会觉得莫名,而真正的日剧粉丝又会觉得张冠李戴、不伦不类。

以上,只是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深陷差评窘境的具体原因,在其背后当然还有着更为复杂的结构性困局,其也不过是我国电视剧行业在今天的深度行业危机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全行业危机中的类型困境

我们首先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早在2000年,我国电视剧的总量就超过了一万集。在当时,为了有效应对这天量的行业产能,照顾我国电视剧行业的平衡发展,既保障更多的剧集能够得以播出,又照顾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发展不均衡的现状,“4 X”政策应运而生,即四家省级卫视和X家地面电视台包括地级市的电视台,可以集资购买同一部电视剧,并同时首轮播放。

于是从1999年省级卫视全员上星开始,经过近10年的高歌猛进,中国电视剧更是在2007年一举拿下了产量、播放量和观众数量这三个世界第一,并在2012年触碰到了很可能是这个历史发展周期的产能极限的1.7万集的行业天花板。

而最大的症结正在于,我国现有的卫视频道播出容量,每年最多也就是8000集左右,问题显而易见:每年都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剧集压根儿就没有面世的机会。

尽管从2015年开始有了以“同一部电视剧在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的播出不得超过两集”的“一剧两星”政策,来调控“4 X”政策年代一直没能真正解决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实际的行业效果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可一目了然:天价片酬、抠图演戏、收视率造假等,中国电视剧正处于结构性、系统性的危机周期中。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看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的问题,就可以更加条分缕析。尽管我国电视剧每年的产能已经稳定在一万集上方,但如果我们只要稍加放大,就会发现这每年一万余集电视剧产能的题材、类型结构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推陈出新。

新世纪以来,我国具有精良制作水准、有着良好口碑,同时又能经受住市场检验的电视剧题材、类型,事实上乏善可陈,只有武侠、宫廷、革命历史、谍战、都市偶像、家庭婚恋等这非常有限的几种题材和类型。真正能够支撑起我国看似肥硕的电视剧市场的题材、类型,还是少之又少、乏善可陈。

那么在这里就有一个极为尴尬的困境。

众所周知,由于近十年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来自一二线城市之外的,过去并不在主流媒体视野中的数亿青年群体,开始成为包括电视剧市场在内的影视产业新的增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一、二、三线城市的“大妈”,成为这个时代电视台收视率、视频网站点击率的中坚群体。

这一群体的复杂性、多义性也远远超过以豆瓣为代表的、所谓高知或小资群体。他们虽然相对掌握话语权,并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能力,但并不是电视剧观众的主体和主流,尤其在视频网站已经颇具行业规模的今天,电视观众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与这种结构性转型相重合、相适应的是,我国在新世纪以来,再次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那些来自一二线城市之外几亿青年群体,在这一时代浪潮中所经历的、沉积的情感、经验,是否在这十余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充分的文艺呈现?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国产翻拍版《深夜食堂》在这个结构中,正处于首鼠两端的荒诞境地:以豆瓣为代表的评价群体认为其山寨、抄袭,而对于那数以亿计的电视剧市场的新增量的现实生活而言,又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在我国电视剧产业的既有结构中,能够触碰到这一历史洪流的现实题材、类型的电视剧作品如前文所述,真的是少之又少。除了中国式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都市情感、婆媳剧之外,我们少有能够创作出深度卷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的、真诚打造出为青年观众群体量体裁衣般地适合他们文化娱乐需求的电视剧作品。

“抄袭”韩国之后,再“抄袭”日本?

在这样的如潮汐般喷涌的原创性的中国经验面前,中国电视剧却迟迟找不到原创性表达的类型模式。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结构的类型创新、翻新,在我国电视综艺界已经泛滥已久的模式引进或者说模式抄袭,就成为了我国电视剧行业在这样的时代挑战下,迫不得已也是断腕求生的必然抉择。

然而,与电视综艺界直接照搬照抄韩国综艺模式不同:一方面,中国电视剧还不具备韩剧均衡的文化娱乐工业水准;另一方面,韩剧中一些过于浮夸、架空的情节设置也并不符合我国电视剧市场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于是,一些影视制作单位开始将目光投向影视产业同样发达的日本。像前不久播出的医疗行业剧《外科风云》,就直接“参考”了日本的医疗行业剧《X医生》。

总之,我国电视剧类型化的破冰之路还有太过漫长的探索周期,类似国产翻拍剧《深夜食堂》这种脱离文化土壤、媒介环境的文化误读,显然不是个案。中国电视剧创作如何能够找到可以跟上时代步伐的、可持续的原创性表达机制,这是关系到其自身生死攸关的核心症结。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