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北京环保局环境监测总站主任:下个5年空气能更好

游客 2017-06-23 11:49:09    200993 次浏览
北京环保局环境监测总站主任:下个5年空气能更好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北京PM2.5”,有超过1000万个相关结果。其中第一个结果是“空气质量指数:76(良)”,下方有一行小字:“环境监测总站6月20日22时更新”。

环境监测总站,全称叫“北京环保局环境监测总站”,就是市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李云婷的工作单位。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并担任着该站的主任,李云婷每天接触最多的内容就是空气质量数据。

长期与公众最关心的大量空气质量数据打交道,让李云婷的语言表达格外谨慎。她说,知道工作中所发布的内容对公众和管理部门都很重要,因此她希望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客观的,可以反映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含糊。

说到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李云婷显得非常自信和笃定。对于有人把其他渠道的监测数据与“官方发布”做对比,李云婷言简意赅地说:“我们的数据是没有问题的。”

正在召开的市十二次党代会上,李云婷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党员代表参加了大会及分团讨论。对于市委工作报告中总结的“PM2.5年均浓度2016年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李云婷表露出了难得的感性:“很多人都在为PM2.5浓度下降努力,希望这些辛勤劳动可以有所反映。”

对于未来五年“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的目标,李云婷也有同样的期待:“在冬奥会举办的时候,也就是下一个五年的收官之时,空气可以更好,PM2.5可以实现持续下降。”

  对话

  谈PM2.5数据公开

  “没想到关注度如此高”

北青报:北京成立PM2.5监测数据公开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李云婷:2012年建设PM2.5监测网,从单点监测到35个点试运行,发布测试数据,2013年1月1日的数据正式发布。公开的时候很果断,当时就说建好监测点试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公布。

北青报:开始公开后,工作状态是不是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云婷:以前对重污染没有量的概念,所以公开后公众和媒体都非常关注。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变化,但整体还是适应的。比如此前解读数据、解答公众疑问、构思如何开展北京市的监测等等,这些变化是逐渐发生的,大家也逐渐适应了。

北青报:公开初期有哪些困难?压力大吗?

李云婷:2013年1月正式公开后,就遇上了重污染。当时没有想到公众会对PM2.5这么关注,公布数据的网站因为访问量激增崩溃了,就赶紧修复网站,这是当时没有预料到的。

当时也是全市同一时间第一次了解到重污染天气下公众的反应是什么样,媒体接待量也比较大。对我们来说,比较着急。倒不是因为媒体压力或者公众压力,而是因为污染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缓解。

  谈PM2.5数据变化

  “过去五年在波动中降低”

北青报:PM2.5数据监测站是什么样的?有多少人在负责监测?

李云婷:监测站很简单,外观看起来就像一个集装箱,白色的,上面有监测的采样头,周围有围栏。发布数据日报加上子站运维,有六七十人。

北青报:这几年的数据变化如何?

李云婷:从2012年研究型监测开始,到现在2017年过去了一半,这五年中,PM2.5的变化曲线整体是在波动中下降。波动在这几年中一直都有,同时也在下降,下降的幅度在逐年增大。相同的气象条件下,这几年的浓度比前几年要低一些。

北青报: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数据变化是哪一次?

李云婷:去年。去年头九个月,空气质量非常好,下降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大家也松了口气,比较乐观。但是从采暖季开始,甚至到今年1月份,数据开始不断反弹,让我们很揪心。

最终,数据同比又回到了一个理性而稳定的变化状态。这就让我们认识到,气象条件在不同阶段会有波动,确实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遇上极端气象条件,北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大家也在思考,也都在找原因,还有哪些污染源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等问题。

  谈PM2.5与未来五年

  “希望未来每年都有降幅”

北青报:对于报告中写的“未来五年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结合您的工作,您有哪些想法?

李云婷: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做好数据支撑,提供更精细化的数据分析、更精细化的结论、更精细化的日报。希望通过加密时间空间监测能力,找到更精细的成因,进行污染源解析,比如秋冬季和夏季是不是有区别,南边和北边是不是有区别。

北青报:您对未来五年PM2.5的数据有哪些期待?

李云婷:最希望的就是看到数据下降,而且是明显下降。这次市委工作报告中也写到了,2016年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未来五年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的确,可以看到这个工作系统内部,包括全市很多部门都在配合为PM2.5浓度下降而努力,真的希望每年都能下降,让大家辛勤的劳动有所反映。

未来的话,冬奥会的时候,正好是下一个五年的收官之年,希望那时的空气更好。

  谈PM2.5监测与生活

  “看到重污染天气我们也着急”

北青报:对PM2.5经常有一些说法,比如健康方面的影响、PM2.5的分析之类的,你们怎么看?

李云婷:我们首先会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然后尝试联系发布者进行沟通,因为发布这些内容的人一定也是关心PM2.5的人,甚至是也有过一定研究的。关于PM2.5的内容,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学习的。

北青报:PM2.5受关注度很高,发布这样的数据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误解,包括公众的抱怨之类的,会不会感觉委屈和被误解,毕竟你们只是监测,污染不是你们造成的。

李云婷:没有想那么多,重污染天气的时候跟大家一样,我们也很着急,心情也不好,对公众的反应我们都能理解。跟每一位普通老百姓一样,重污染天气我也让孩子做好防护之类的。

  谈PM2.5数据“被对比”

  “我们对自己的数据很自信”

北青报: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发布一些其他渠道的空气质量数据,比如来自某个APP,或者网友自己买的手持监测设备,你们如何看待?

李云婷:北京正式渠道或者媒体发布的数据,都是来自我们的监测。我们的数据有专门的作用,比如为公众服务,为管理提供支撑,所以我们要保证它的质量,监测中用的都是国家标准和方法。有些APP转载的是我们的数据,手持的设备确实没有关注过。

北青报:那你们会下载手机APP或者买其他设备来监测吗?

李云婷:会下载APP来看看他们的发布方式,有些很值得学习。但没有买过其他设备,我们对自己的数据很自信。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