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李大锤同学:苹果身上好大一波“节奏”,要被带到什么方向

游客 2017-06-21 14:06:09    201220 次浏览

【近日,苹果公司因“抽成打赏30%”等新闻,成为国内舆论焦点,网民对苹果公司的批评指责未曾断绝。今日,多家媒体报道苹果下架数万app一事,更是将苹果公司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观察者网获“李大锤同学”授权,转载其关于近日苹果新闻的辟谣,以资读者参考。】

最近苹果被各种媒体带了一波节奏,包括“苹果抽成30%打赏”, 媒体报道“苹果要下架微信!”;“苹果全面禁止热更新”,媒体报道“苹果要下架王者荣耀!”;和iOS11新功能 Apple Pay信用卡转帐抽成 3%,媒体报道“不止打赏抽成 30%,Apple Pay信用卡支付也要 3% 手续费”。

我觉得做媒体还是应该有点底线的,标题党搏眼球也不是不行,大家都在为了阅读量绞尽脑汁,用点小手段无可厚非,但也不能为了搏眼球改新闻内容传谣言吧。

辟谣一

先说第三个,iOS11上Apple Pay新增的功能是iMessage转账,就像你在支付宝里给别人转帐是一样的功能,并不是媒体所说的支付。而在支付宝里并不允许用信用卡转帐,这样的做法等于信用卡套现。苹果允许Apple Pay转账用信用卡,收取3%的手续费是行业标准,你用信用卡提现不是也要手续费吗?另外,Apple Pay转账功能第一批没有中国,过段时间在中国上线后能不能用信用卡转帐还是未知数,有可能会像支付宝一样只能用借记卡转,不要被媒体带跑了。

辟谣二

关于热更新,苹果其实并没有完全禁用热更新,只是禁止了一部分滥用热更新的类库框架。这些被禁止的热更新技术由于原理上存在漏洞,容易被黑客利用造成重大安全问题。而《王者荣耀》这类游戏使用的是安全的热更新方式,并没有被禁止。具体的技术细节大家到知乎上搜一下吧,讲的很明白。再次,不要被媒体带跑了。

李大锤同学:苹果身上好大一波“节奏”,要被带到什么方向

《王者荣耀》并未在App Store下架

辟谣三

最后,关于打赏抽成。其实苹果一直是向开发者收取30%的平台费的,App Store刚出来的时候开发者备受鼓舞,因为当时其他平台大部分都是50%抽成,有的甚至更高,苹果只抽30%让利开发者,已经非常良心了。这个抽成范围包括付费应用购买和应用内购的购买。比如你买一个6块钱的游戏或内购一个6元的道具,苹果拿1.8元,开发者拿4.2元。还有不少个人开发者会让用户免费下载应用,然后内置“请喝咖啡”之类的内购,这其实也属于打赏,只不过打赏的是开发者,苹果也是收取30%平台费的。

然后说一下直播打赏和文章打赏。

其实直播平台打赏早就使用了苹果的IAP内购方式,也就是走Apple ID的支付方式,苹果从中抽30%,并不是最近才被要求的。有的直播平台自行承担了这个平台费,比如陌陌、斗鱼;还有的则转嫁给了用户,比如映客、一直播,这些平台用Android充值6元可以得到60个钻石,而iOS平台用IAP充值6元只能得到42个钻石,消失的18个钻石相当于1.8元给了苹果,也就是转嫁给了用户。在之前IAP的方式与其他支付方式并存,只有IAP要给苹果抽成,其他的不用,估计在这之后是要全部走IAP了。

所以苹果作为平台方抽成是合理的,而且直播平台早就已经开始实行这种内购方式,对他们影响并不大。

影响最大的就是文章打赏类的应用了。但也不是都一样,像分答、微博头条文章这种,运营的开发公司也是要抽成的,你打赏了6元,作者并没有全部拿到,被微博或者分答分去了一部分。这类被称为内购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你开发者赚钱了,和用户购买应用或者内购没区别,苹果抽成没毛病。

而像微信这种就不好说了,毕竟你打赏6元全部都给了作者,平台一分钱没拿,等于是转帐,苹果从这里面抽成30%是否合理?内容提供者赚取打赏的钱而平台开发者不赚钱算不算内购?我觉得有待商榷。这有点像淘宝购物,我作为顾客买了作者一篇文章,淘宝没抽成,这算不算内购?那滴滴打车,我作为顾客购买了司机的服务,滴滴还抽了成,那这算不算内购?

这里面情况说不清楚,比如像马薇薇他们做的“好好说话”,制作了一系列音频教程,然后放到喜马拉雅来卖,这算内购吗?如果“好好说话”是单独开发了个 app 然后卖教程,这算不算内购?那是不是写文章来卖也算是内购?打赏算不算不强制的购买文章呢?

李大锤同学:苹果身上好大一波“节奏”,要被带到什么方向

库克与马化腾

我觉得这就是话语权的博弈,你以为苹果真在乎你打赏那5毛钱?苹果作为规则制定者需要保证规则的公平,不管你是腾讯还是个人开发者都要遵守规则,一视同仁。打赏到底算不算内购,是规则制定者说了算的,合不合理不好说,但你腾讯想在我的App Store上架应用你就要遵守我的规则,在这里我说了算。这就是苹果的话语权。

所以还是要说,不要被媒体带跑了,如果你有时间想了解,多利用搜索引擎多思考,不要媒体说什么都信。如果你没时间了解,那看个乐就过去吧,不了解的话就别发表言论了,容易被人看笑话。我也有这样的问题,自省一下。然后用一句话结束这条快2000字的长微博,与大家共勉:

人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知道的太少——弗朗索瓦·基佐

(本文原发于微博,作者ID:李大锤同学,观察者网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