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两化融合:迎接新起点 展望新机遇

游客 2017-06-20 16:01:03    201153 次浏览

两化融合:迎接新起点 展望新机遇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创年造船800万载重吨佳绩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

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 王建伟

回顾过去,两化融合工作逐渐积聚起更多的社会资源,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持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展望未来,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发展合力,开辟一条务实有效、融合创新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正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的新阶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强。

一是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系列文件,两化融合内涵思路不断丰富和创新。目前,我国已制定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形成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层次的两化融合评估协同工作体系等,覆盖国家、行业、地区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正在形成。

二是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2016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50.7,突破中值线(50),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已属中上等水平。《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6)》显示,2012~2016年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我国两化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年均增长率3.0%,各年增长率均在3%左右。2016年较2015年增长了2.2%,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不同规模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2016年,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分别为65.3、59.4、48.5和37.2。

从不同性质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国有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并稳步上升,民营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内生动力充足,近年来两化融合增长势头明显,外商投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增长缓慢。2016年,国有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56.8,仍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两化融合实践的先行者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2012年较国有企业低37.2%,到2016年缩减到16.6%,其覆盖面大、灵活性强,两化融合水平增长势头强劲。外商及我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较2015年增长0.2%,增长速度放缓。

从不同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我国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沿产业链呈现“三峰-双谷”波动态势,能源、电子信息、服务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不同行业通过两化融合进行核心竞争能力打造的关注点各有侧重,原材料行业对于生产管控和经营管控类能力最为关注,装备行业普遍致力于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生产管控能力,消费品行业在打造用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方面最为活跃,电子信息行业对于生产管控和供应链管理类能力最为关注。

从不同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两化融合水平位列前五。全国各省两化融合总体得分梯级分布特征明显。第一梯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北京、天津等省市既是我国两化融合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第二梯队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辽宁、湖南、河北、宁夏、重庆、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传统产业聚集,两化融合水平处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省市散布于东北、华北、中西部等地,包括四川、陕西、内蒙古、山西、新疆、吉林、贵州、海南等。第四梯队包括广西、黑龙江、江西、青海、甘肃。

总体来看,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渗透不断加深,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三是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综合集成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探索智能制造的条件,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就绪率为5.1%,较2015年增长0.7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来看,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最高,达8.5%;石化、医药、交通设备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就绪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具备智能制造基础和经验的企业逐步涌现。南京钢铁、镇海炼化、三一集团、青岛红领等企业致力于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现场作业、物料平衡的智能化闭环管理和多层次动态优化;鲁泰纺织、上海外高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宁夏共享集团等企业致力于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智能化定制研发,加强工业产品研发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协同闭环管理;徐工集团、江苏电力等企业致力于对企业运营全景进行实时监测和深度挖掘,开展智能决策;北京四维图新、厦门金牌厨柜等企业致力于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和市场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智能化增值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四是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加深与延展,促进企业管理优化、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创新的效益不断显现,服务化转型、大企业双创、企业互联网化等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端化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正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同时,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服务化转型亮点纷呈。制造业逐步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全价值链服务转变。当前,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主要体现在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网络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等4个方面。其中,远程在线服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服务方面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点领域。

“双创”平台不断涌现。两化融合的持续推进为大企业“双创”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搭建并运营协同创新平台是当前大企业开展“双创”的典型形式。2016年我国大企业搭建并运营协同创新平台的企业比例为47.0%,较2015年增长2.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大企业“双创”活力的持续增强。

企业互联网化蓄势待发。企业互联网化是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企业互联网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进行重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驱动企业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2016年,我国互联网化指数为32.7,较2015年增长7.5%。具体来看,我国企业互联网化主要集中在数据应用和企业互联两个方面。

有序推进科学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化融合不断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战略部署,抢抓发展先机。为全面抢抓尚未完成工业化情况下的信息化先机,党中央、国务院对两化融合工作做了及时全面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首次将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的继续和发展,是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一些关键领域不断深化、提升和创新,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实的应用,在更多的智能方面实现彼此更紧密的关联、交融与合作。尽管实践在不断发展,认识与理论也在与时俱进,但两化融合的本质没有变,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部署。

牢固发展理念,健康有序推进。《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一五”以来,我国先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各部门、各地区围绕网络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制造业信息化、“互联网 ”等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两化融合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草案)》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积极推动移动通信业务转售、宽带接入市场引入民间资本等电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促进电信业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为营造两化融合健康发展的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探索工作方法,科学引领发展。顺应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流程的变革趋势,工信部探索出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组织变革、管理创新的科学的新机制。一是通过绘制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实现精准施策。自2009年以来,依托两化融合评估平台对全国60个细分行业、31个省市的73000余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估、诊断和对标,积累了1000万余条企业两化融合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形成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精准掌握全国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及发展趋势。二是组织制定并完成了9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立项,其中《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正式发布为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即将发布为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正在国标委进行审批。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方面,推动全国超过4300家企业开展贯标、近850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评定,400余家机构提供贯标咨询服务。贯标宣贯活动吸引了20余万人次参与,形成了全系统谈标准、学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国际推广方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被中国、德国、瑞典、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多国专家认为是体系类标准应用推广的典范,印度政府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推广成效表示肯定。《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理论框架部分已于2017年5月在ISO完成国际标准立项。

可以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已经成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引导企业系统科学推动两化融合,持续培育新型竞争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加速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推进机制,合理高效运行。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自建部以来,工信部积极推动形成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了以政府为引导的自上而下工作推进体系。工信部积极加强与各部委、各地方政府以及央企集团、行业协会的合作,构建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推进体系。二是建立了以产业联盟为主导的市场化产业生态体系。工信部支持产业联盟发展,以培育新业务凝聚力量。比如在工信部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联盟、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工业互联网联盟等,北京、江苏、广东、重庆等地针对不同模式培育成立了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云、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等。通过市场化机制壮大两化融合服务队伍,形成了包括各类联盟、咨询机构、服务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

迎接新起点展望新机遇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任务艰巨。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发展合力,开辟一条务实有效、融合创新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开出良方,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明晰顶层设计和发展定位,构建两化融合顶层架构与标准体系。一是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协同推进两个强国建设。两化融合是不断演进的长期历史进程,也是立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提出的战略路径。要有持续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的定力,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形成中国方案。二是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求,研究提出面向新型工业化的两化融合顶层架构和参考模型,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的内涵外延、理念原则、重点领域、方法路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等,为各界认识两化融合、合力推进两化融合提供通用参考模型,为推进两化融合国际化奠定理论基础。三是坚持完善标准引领两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以两化融合顶层架构和参考模型为指导,总结提炼过去几十年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广泛吸收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规律、新模式,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总体框架,明确两化融合标准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方向,为两化融合标准研制提供顶层框架和整体规划。四是以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框架为牵引,制定标准化建设指南,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急用先行的关键标准研制,统筹规划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建设,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将两化融合实践中理念、要素、规律、方法和路径系统总结为标准,并在产业普及推广,形成试点先行、标准规范、全面普及、整体提升的良性运转体系。

强化系统创新,探索形成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系统解决方案。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是推动两化融合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着力点。一是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从自身融合发展向输出解决方案演进,鼓励企业将相关服务业务分离出来独立运作。二是支持智能装备制造商基于装备提供互联互通解决方案,拓展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三是推动互联网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提供软硬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以工业软件为核心,集成系统平台、模块器件、通信设施、基础设施等系统解决方案,培育系统解决方案商单项冠军企业。四是以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为抓手,着力建设两化融合产业集聚区,支持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咨询服务机构跨界融合,面向各地方、各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突破共性技术,研制涵盖技术创新、流程重构、组织变革、数据集成的两化融合系统解决方案。

完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与金融信用机制。培育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金融服务方式与信用评价机制。一是形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一体化政策规划体系。对相关政策规划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整合国家、省、市各级战略规划要求,形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一体化政策规划体系。二是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分类引导作用,引导小微企业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础应用,引导中型企业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引导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引导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注重新型能力的培育打造。三是完善财税政策,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清除不合理收费,进一步加快落实营改增改革试点,推动完善有关制造企业开展新业务的相关税收实施细则,调动制造企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四是优化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成为金融机构投资授信、企业供应商选择、各类企业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其与政策资金、招标投标、品牌推广等重点工作相衔接,逐步将其纳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

夯实基础支撑,加快完善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打好两化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不断完善两化融合“新四基”建设,健全两化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一是完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投融资机制,打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完善无线宽带设施建设,实现主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局域网全覆盖。推动以IPv6(互联网协议版本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5G移动通信技术试商用。二是加强两化融合“新四基”建设。发展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强化工业软件的研制与应用,形成以工业软件为核心的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普及应用,切实提升制造业生产装备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开展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各环节在线协同,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三是构建良好的两化融合生态环境。基于全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整合全国两化融合相关资源,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贯、需求对接、融资、品牌提升、服务推广、企业展示等服务,形成良好的两化融合生态环境,有力支撑全国的两化融合工作。

加强安全保障,提高工业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工业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全国来看,工业领域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企业对工业信息安全的认识水平有待加强,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工业信息安全产品、防护理念和防护体系尚未形成,大大影响两化融合发展成效的充分显现,亟须出台一系列措施来重点加强工业信息安全水平。一是建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安全风险信息采集汇总和分析通报机制,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二是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符合业务需求和标准体系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对为企业提供工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服务的服务提供商以及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等系统服务的供应商提出安全建设和保障能力的要求,以确保两化深度融合安全可控发展。

两化融合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回望过去,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要立足新形势,发扬敢闯敢拼的精神,努力推动两化融合工作迈上新台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以两化融合为主线,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制高点。迎接新起点,抓住新机遇,携手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