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警方提示:初用智能手机 警惕可疑链接

游客 2017-06-19 16:21:31    201088 次浏览

智能手机已经逐渐成为退休后老年人生活中的标配。和让子女们苦恼的“经常性转发各类网络谣言”相比,刚刚进入“互联网 ”生活的老人,突然面对经由智能手机袭来的各类电信诈骗,防范能力几近为零。即使以往在各类传统媒体中无数次见到揭露各式骗局的报道,真的事到临头,还是照样中招。根据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和360反诈骗平台的统计,在60岁以上、新近开始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的老年人群体当中,伪基站发送的诈骗链接、虚假高息金融理财、冒用热门电视节目名义虚构中奖等最容易得手。

故事

入手智能手机后 老人频点可疑链接

因为几天前又不慎点击了手机上收到的可疑链接,袁老先生被女儿埋怨了多日。幸好老先生手机上没有手机银行、微信钱包等涉及金融和财产的内容,并未遭受实际经济损失,但手机通讯录上所有联系人却都收到了写有袁老先生姓名、带有同样病毒链接的短信。

这让几乎同时收到来自父亲诈骗短信的小袁夫妇相当担忧。女婿虽然心存不满但不好说什么,女儿小袁却好好“教育”了一番自己的父亲。

“以前在家里也曾经提及过电信诈骗的事情,但那时只是跟他们说,电话里接到什么说有快递包裹没拿的,有线电视欠费的,直接挂断,千万别理会。那时候老人还用的是一台功能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涉及网络诈骗的还不算明显。”小袁告诉记者,自从老人换了智能机,短时间内光是点击链接的事情就发生了三次。

“前两次里,一次是说‘孩子在校成绩下降,点击链接看看原因’;另一次是伪基站用了银行的号码,说有9000多积分要到期,点一个链接就可以换900多元现金,可老爷子根本就没有这家银行的银行卡,点进去干什么呢?”

儿女苦口婆心的提示 在老人那里被无视了

小袁最苦恼的倒还不在于这些,而是在给老人买了智能手机之后,曾经郑重地提醒过父亲:凡是短信里带的链接,一个都不能点,哪怕是真的也不要点。但是显然,苦口婆心的提示,在老人那里被无视了。她觉得,以老人现在的精神状态和理解力,已经没有什么能力对抗日益花样翻新的各式骗局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听不看不点击,从源头制止骗局往下发展。但不知什么原因,自家老爷子越老却越不服老,年轻人讲的事情,总也听不进去。家人的规劝在他那儿如清风过耳,公交车上一个陌生人随口说点什么,倒是一直记在心上。

小袁说,幸好老人现在还玩不转手机支付,等哪一天在微信红包里存上几千块,也到处去扫码付钱,再这么胡乱点击可疑链接,就真的要有教训了。“以老爷子的心态,损失几千块事小,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恐怕得先把他自己气个好歹的。”小袁说。

现象

虚假金融理财类诈骗 老人最易中招

和袁老先生乱点链接却没实际遭受损失相比,更多的老年人所受损失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据来自360公司的统计,过去一年中,反电信诈骗系统内接到了114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诈骗情况反映。其中,44人因金融理财类诈骗遭受损失,平均损失金额72008元;22人在虚假购物类诈骗当中中了招,人均损失1500元。被身份冒充类的诈骗欺骗的损失最高,平均每人114400元,好在此类骗局中招者只有5人。

在他们当中,上海市民彭老先生的遭遇相当典型。他被手机上一个“投资1万到3万,保本保息”的信息吸引,于是搜索到了某投资管理公司的页面,被其中的投资收益吸引。平生小心谨慎的他在一个声称“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类别中注册,投资了1500元。其后,果然按照该公司网上提供的说法,分两次各获得了60元收益。

眼见投资回报不错,又发现该公司网络系统上弹出了“一次性充值1万送5%现金”的消息,他一时头脑发热,分两次共充值了2万元。但在这之后,该公司的网页就再也打不开了。至此,彭老先生亲身实践了一次“你盯着人家给你的利息,人家盯着的是你的本金”的标准骗局。

虚假购物的诈骗发生比例不低,好在平均损失额度相对较小。天津市民陈老先生说,他于2月27日晚上10点多搜索金钱豹餐厅,找到了一家团购,购买了7份每位138元的晚餐券,共计966元,通过工商银行转账,获得了一点优惠,实付937.02元。刚刚付款,陈老先生就有点犯嘀咕,次日他给天津金钱豹餐厅打电话,发现餐厅根本不认这种晚餐券。

陈老先生觉得自己是被骗了,于是跟网站客服联系,对方要求他写一份书面的退款原因,48小时之后可以退款。结果时隔不久,客服也不在线了,网页也打不开了,而且在打不开的网页上还出现了一个“这是假冒的团购交易网站”的提醒。这时候他才确认,真的上当了。

警示

智能手机预装软件 给老人带来风险和困扰

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了解到,对新近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老年人来说,许多预装软件也会给他们带来风险和困扰。

据民警介绍,有些软件中会被植入APK木马,不知不觉中就使得用户的所有信息被骗子轻易获取。

“老年人使用的手机,绝大多数都是价格不太高的安卓系统手机,苹果比较少见一点。这些手机售价不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预装了大量软件,但是这些软件良莠不齐,平时各种推送也很多,如果用户是老人的话,更容易让人混乱。”

民警说,只要手机是安卓系统的,出现的各种推送、信息里面如果有链接,那么最好一律不要点击。

据警方介绍,通过伪基站发送的短信可以很容易的冒用银行、电信运营商的客服电话号码,使得假消息出现在真实的银行客服发来的短信序列当中。年轻人看到诸如“某银行卡欠费,需尽快还款,详情请点击××××××”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根本不予理会,但如果是没怎么经历过这种短信轰炸的老人,上当的机会就会相当高。

剖析

点了链接 第一个错误已经形成

欣荣恒运心理咨询公司咨询师胡海波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一次类似的亲身经历。“这样的诈骗短信,对老人的影响非常明显,哪怕是年轻人,其实有时候也会心里‘咯噔’一下。我有一次收到这么一条短信,恰好骗子冒用的银行是我前不久刚刚销户的一家银行,我虽然明知短信里发来的链接可以确认是个骗子网站,但还是有点担心,专门又去这家银行查询了一下,看看我的销户到底办妥了没有。”

他说,收到这种短信,对于平时不经常与银行发生联系的人来说,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越是提到“有欠款未付”、“贷款逾期”等问题,给人带来的焦虑感就会越强烈。

“用学术一点的说法,这就是道德性焦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焦虑来源于‘超我’,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说法,就是说,从小父母对一个人的管教、学校和社会以校规、法律的形式给人带来的约束,会让人在潜意识中感受到对于权威的尊重和畏惧。现在的老年人和年轻人比起来,在他们的成长阶段里,各种约束更多。这种约束感,往好了说是有是非观念,另一种表现则是‘非黑即白’,遇到诸如‘欠费’、‘贷款未还’,本能地有触动感,潜意识中还是因为对某种国家权力感到害怕,担心不还钱会被追究,所以更要点一下链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时候,正在上当的老人心里想到的是‘我别犯错’。但是对于骗子来说,点了链接,受害人犯的第一个错误已经形成了。”

要证明“我不老我还有用”

至于在金融类骗局中老年人受骗比例极高的问题,胡海波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让老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担忧。“比如说养老服务,现在社会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不够,很多服务需要公众自行购买,并且价格昂贵。这种对未来养老费用不足的担忧,让老年人有‘把死钱变成活钱,尽量用钱赚钱’的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等,认知能力退化,许多老年人其实已经不具备选择合适投资项目的能力了。但部分老人却恰恰要通过投资行为来显示“我还有能力,我还不老,我还有用”。

儿女规劝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除了心理上的原因,生理上也同样存在问题。老年人常见的一个病症是脑动脉硬化,它的外在表现就是偏执,只要认准了一个事,家人想再往回拽,那是基本拽不回来的。”胡海波说,经常见到投资公司将老年人视作最大客户群,发小广告也专找老人发,一旦找到了目标,业务员们所表现出的对老人极大的尊重、爱护、关怀,每一步都切中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心理需求的要害。

“所以这种时候,做子女的更别动辄批评老人,告诉他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即使要建议老人远离骗局,也尽量要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老人如果在孩子面前得不到尊重和被需要感,更容易被来自外人不怀好意的‘关怀’欺骗。”胡海波说。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