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可燃冰试采现场:31天日均产气6800立方米—新闻—科学网

游客 2017-06-12 14:07:58    201042 次浏览

中新社珠海6月12日电 题:直击南海可燃冰试采现场:31天日均产气6800立方米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随着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满月,可燃冰这种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非常规能源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中新社记者日前登上“蓝鲸Ι号”海上钻井平台,探秘这种“另类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前沿。

可燃冰试采现场:31天日均产气6800立方米—新闻—科学网

资料图 可燃冰开采现场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在距离珠海320公里的神狐海域,100多米高的平台被蔚蓝的大海环抱。平台右侧轰鸣的水流中,可燃冰试采点燃的橘红色火焰正在熊熊燃烧。这个看似普通的海上油气开采平台是全球首座第七代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上可燃冰的开采过程隐藏着中国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

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平台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自2017年5月10日点火测试以来,至6月10日14时52分,平台已连续产气31天,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

可燃冰,顾名思义,外观像冰,遇火能燃烧。它主要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

可燃冰比常规天然气更加清洁,而且资源潜力巨大。据预测,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各国均将可燃冰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过去几十年间,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等国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不过,海域可燃冰并没有成功开采的先例。

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上月,日本二度试验,不过在持续12天后,试采又因同样的问题中断,总产气量仅3.5万立方米。

此次中国首次实现可燃冰的稳定开采,让很多人开始相信大规模开采可燃冰的光明前景。从1999年的第一次调查航次,到2007年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再到2017年5月实现持续一个月的连续产气,中国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在2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从“空白”到“领跑”的跨越。

可燃冰试采现场:31天日均产气6800立方米—新闻—科学网

资料图 可燃冰开采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对于可燃冰开采的环境担忧,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指出,早在设计之初,这些问题就有考虑。“我们在矿体周围投放了很多监测点,全程监测海底是否出现海底地层位移、倾斜、或者发生地质变化,经过一个月的试采,并没有任何滑坡或移动的迹象”,严光生说。

一些人认为可燃冰开采会带来甲烷气的泄露,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告诉中新社记者,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的温压曲线之内(例如:500米的水深、5摄氏度的海水温度),甲烷气即便溢出,也会二次生成水合物,不会大量跑到空气中去。

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有时会分解出甲烷气,形成海底“冷泉”。“我们在这方面监测水平很高”,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陆敬安介绍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勘查工作者才能找到可燃冰。经过密切的观察监测,此次开采,无论是在海底、海水中还是井口正上方的空气中,都没有发现甲烷气泄露。

平台现场专家表示,事实上,中国海域可燃冰的开采难度非常大。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瞄准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均为砂质类型,孔隙大,开采难度是所有类型中最低的,但该类型资源占世界资源量仅5%左右。

而中国此番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但这种储层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发生井漏,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

中国此次使用的防砂技术、储层改造技术、钻完井技术、勘查技术等走在世界前沿的技术,均来自于自主创新。

据介绍,目前试采井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完)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