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热播的《大宋提刑官》,就让人们知道北宋不仅有宋词,还有宋慈。此后十多年层出不穷的法医剧无疑助推了对法医行业的社会关注。说起法医剧,全世界同好。港剧有《鉴证实录》、《法证先锋》;日剧有《ZERO的真实》、《法医物语》,韩剧有《死因》、《神的测验》,英剧有《尸研所》、《无声的证言》;美剧更多,《犯罪现场调查》、《不死法医》、《嗜血法医》、《逝者之证》……就说那一部《识骨寻踪》,和《大宋提刑官》同一年开播,到今年拍了13季才算完结。这些法医剧往往被称为“烧脑神剧”,大家讨论其中的各种法医技术细节,然后不免会问道:现实中的法医工作也会像电视剧中那么酷吗?
朋友问法医:“当初你可以去外科,最后为什么选了法医?” 法医深沉地说:“为了生存。”朋友纳闷:“法医整天接触死人,工资也不算高啊?” 法医摇摇手,深吸一口气解释道:“医患关系比较稳定。”
这只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比如在知乎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法医的提问。和上面这个段子中的一样,流于表面问题,不外乎是“做法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或是“身为法医曾经接触过什么离奇的案子”。
去年开播的网剧《法医秦明》又开启了一波法医热。该剧上线后,穿着西装、开着豪车、住着大房子、拿着解剖刀吃小龙虾的男主角还是给人违和之感。有人在知乎网上向法医秦明提问“当一个颜值很高的法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法医秦明的答案有点冷:“邀错人了。”要让影视剧讲故事,还要合乎现实,有些强求。美剧里的豪斯医生成天拄着拐棍,不修边幅,穿着牛仔裤运动鞋;《嗜血法医》里的德克斯特白天是笑容迷人的办案专家,晚上却变身冷血杀手,堪称法医版的蝙蝠侠;到了《不死法医》里的亨利·摩根更邪乎,风流倜傥,人见人爱,而且自带重生技能,活了200岁还依然年轻,比之《法医秦明》一剧更属天马行空。如果电视剧里的法医们都是一张大众脸,处理的都是交通事故或是亲子鉴定一类的日常,估计大家早切频道了。
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法医的长相,而是他们探寻真相的能力和努力。十年前来自温州的法医张志浩可以说是最早的网红法医。他在新浪开设博客,撰写法医笔记,讲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这些博客上的文章最终汇集为《我是法医》一书,随后又写了一部法医题材的小说《我是法医:面具》。法医秦明开始创作自己的法医系列小说,同样是通过微博让大家先睹为快的。
越来越多的法医工作者在网络上现身说法,即便在网络游戏《英雄联盟》的百度贴吧中,也能看到法医作者脑洞大开的帖子,从法医学来分析游戏中各种英雄的技能。这样的网络“普法”,既能澄清电视剧对法医的神化,亦能让法医学知识得到大众化的传播。
在知乎网和果壳网这样的知识网络平台,如今都有众多法医作者的活跃身影。比如法医工作者吉驰,他以“死亡代言人”的网名成为知乎网的名人。今年2月,知乎推出了他的《法医现场笔记》,是一部电子书。去年知乎还曾推出过另一本电子书《重返刑侦现场》,汇集了有关法医和刑侦话题的一些热门问答。
“果壳”网有个兴趣小组叫“谋杀·现场·法医”。这个小组中的话题专业性十足,汇集了一群法医学专家和忠实的爱好者。他们不间断地发帖讨论和研究连环杀手、著名犯罪案例以及法医学技术。今年5月,这个小组的讨论精华汇集成《让一部分人先法医起来》一书。小组组长“馒头老妖”是法学学士、化学博士,自称“误入歧途”喜欢上了犯罪史研究。其在2015年还推出过一部悬疑小说《线》。
人们应该意识到,法医工作日常面对的是死亡,却可以让我们认识生命。法医成为网红是好事。希望人们由此少些对死亡的猎奇,多些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