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AI高考背后的深思:人工智能会成为教师的终结者?

游客 2017-06-10 12:50:29    201033 次浏览

(速途教育6月9日综述 报道/吴梅)1956年,麦卡赛、明斯基等一批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自此,人工智能的境况就在高歌猛进和穷途末路之间徘徊不定。高考虽已过去,但在外界关注高考之余,两个AI考生的数学成绩成为期间的一个小高潮,让“人工智能 教育”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热议的话题。

不少媒体朋友们争相报道这两位“特殊考生”的战况,在速度之快、成绩之高上大做文章。网友们看了之后“慌”了,表示机器人这是要取代人类的节奏啊。那么,本是全国考生竞争拼智慧的时刻,机器人为什么也要来凑热闹?它的出现给教育带来哪些可能性?目前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又是否会取代人类呢?

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与成熟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兴起,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上日程。国内国外有不少的企业对此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比较知名的有谷歌人工智能实验室、DeepMind、微软研究院、IBM实验室、艾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这些AI实验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工智能的未来。

如同“互联网 ”一样,“AI ”也能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在实际运用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家居、医疗、教育、金融、工业等。随着中国应试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被人工智能宠幸的行业,教育行业的不少大佬认为“AI 教育”就是教育改革的转折点,且变革之路势不可挡。

我们暂且不讨论国外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发展概况,就国内来说,除了学霸君,还有很多做AI教育的公司。科大讯飞一直致力于“类人智能”项目的研究,在一篇名为《国内高考机器人迎来第一场考试,中国在内容智能领域持续领先》的文章中,就对科大讯飞的“高考机器人”进行了详细的专访报道,所暴露出的问题仍旧是智能教育机器人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相信有人会问:为什么选择数学而不是其他的作为测试科目?这其中涉及到自然语言的理解障碍问题,因为数学标准化、结构化的描述语易理解,便于机器人进行符号化的解析,所以若想让它们在语文、历史这样的科目获得高分并非易事。当然,这只是那些“高考机器人”在数学上不能获得满分的原因之一。这也变相说明“AI 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I在教育行业的价值

存在即合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也有它的价值,这是无可厚非的,否则谁愿意花精力和金钱去研究无用的东西。纵观业界对智能教育机器人的正面评价无非有三点。

第一是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此观点被提及的次数最多。传统教育使用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就好像煮豆子,管它是好是坏,一起煮了再说。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参与下,老师个性化的教学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了真正因材施教的效果,更加有针对性,补齐短板,优化长处。

第二,分担老师繁重复杂的工作。比如,将老师堆积如山的作业本分分钟批改好,让老师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目前,有些智能教育机器人在自动批改的同时,也能通过系统让老师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三,解决区域教育不均衡的情况,推动教育公平。AI通过学习帮助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得到优质资源,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教育行业的衍生教育产品是带有商业性质的。也就是说,当智能教育机器人推出市场的时候,会根据价格产生不同的价值,富裕的人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更优质的机器人,而贫困地区的孩子且不说买不买得起这种高科技产品,即便买得起,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贫富差距依旧存在,教育资源依旧不均衡。

对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马斯克曾发文称,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它们比核武器更危险。此话的言外之意难道是人工智能会向终结者一样终结掉我们?只能说这种想法多虑了。

AI不管在何种领域都不可能完全的取代人类,甚至不可能取代教师。前面所提到的AI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也只是辅助性的价值,它仅仅是帮助老师进行更好的教学。笔者一直认为,机器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类,拥有人类的思维,机器就是机器,仅此而已。

智能机器人可以打败人类最伟大的棋手,类人机器人可以走路并且能和人类互动,但是它们的学习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强,这些经验离不开人类的参与。换句话说,智能机器人很难进行质与质的变化,只能是依赖于量变的质变。归根结底,教师是无可替代的,更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