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游客 2017-04-27 16:11:03    201509 次浏览

剧透预警:本文含有《硅谷》第四季第一集的部分剧情……


上周日,备受美剧迷追捧的喜剧《硅谷》(Silicon Valley) 第四季重返 HBO!

无论你爱的是胆小怕生的 Richard、忠犬人格的 Jared、自恋到爆的 Dinesh、冷血腹黑的 Gilfoyle、智商下线的大头 Bighetti、烟不离手的 Erlich,还是找不到四个字形容的 Jing……他们都还在!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在此有必要回顾下第三季的剧情:诚实的 Richard 和 Jared 无法继续保守秘密,决定曝光公司雇佣“点击农场”造假用户量的真相,消息立刻在硅谷炸开,导致 Pied Piper 的下一轮融资没戏了。没想到的是,Dinesh 为了和喜欢的女生一起远程工作,私下用 Richard 的压缩算法开发了一个视频通话工具 PiperChat,却意外地用户量爆发增长,成了硅谷最火的软件。

第四季在这一剧情上继续展开(再次剧透预警):

Pied Piper 众人努力克服之前积累的负面形象,积极尝试机会寻找下一轮融资,甚至不惜绑架投资人……Monica 告诉 Richard,像 PiperChat 这样的产品在硅谷几年一遇,“多少人辛苦一辈子也做不出这样的产品。”

但这无法说服 Richard,原来他早有异心。在见 Monica 之前,他万般无奈之下去找了第二季里那个风格狂野、口无遮拦的“十亿俱乐部” (3 Comma Club) 投资人 Russ Hanneman。在 Russ 的言语和身体语言刺激下,Richard 道出了真相:他不喜欢 PiperChat,视频聊天对自己开发的压缩算法而言太小儿科了。

他觉得这个算法潜力大得多:每个人都有手机,而他要用算法去连接所有的手机,再造一个更低成本的新互联网——一个去中心化的,没有付费、没有监管,信息的传递无比自由的互联网。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如果说《硅谷》从第一季到第三季,所有人一直在围绕着一个晦涩的技术忙活,你不知道到底它到底先进在哪,也搞不清它能用到什么地方……在第四季里,Richard 终于给自己的算法找到了一个足够有想象力的使用场景。

其实直到现在,互联网上的大多数的信息都是免费的,受监管的部分也很少。但是在十年甚至更久之前,整个互联网几乎都是免费、开放和共享的,每一个网站的用户自己制定规则,不受统一的监管。那时,人们还可以自由地交换和分享自己拥有的数字内容,比如下载音乐,也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随意安装自己喜欢和需要的软件,想做什么都没人管。

这也是 Richard 的想法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开放的互联网了。像苹果、微信这样的平台级公司各自管辖着互联网的一部分;软件的质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贵;为优秀的内容付费成为了新的消费习惯……与此同时,人们在网上做过的一切事情都有记录,都被监控着。监控者可能是 FBI、政府,也有可能是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即网络运营商)、搜索引擎和广告平台——因为行为产生数据,而数据就是互联网上的金矿。

Richard 的言论让我想起了两个词:开放互联网、原教旨主义。

“原教旨主义”是宗教界的词,指的是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的信仰的运动。对于开放互联网 (Open Web),没有一个特别精准的定义,不过万维网联盟 (W3C) 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曾经指出,开放互联网是一种态度,用去中心化,免费和自由共享的思路去运营互联网服务。其实,这正是万维网,或者说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最原始,最经典的样子。尽管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坚持着这种态度——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硅谷》的编剧,无论影响是好是坏……

看完第一集后,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整理一下世界上那些有名的“开放互联网原教旨主义者”。或许他们,正是《硅谷》第四季的灵感缪斯:


温和派

蒂姆·伯纳斯-李爵士

每当打开一个网页时,你都应该感谢蒂莫西·约翰·伯纳斯-李爵士 (Sir Timothy John Berners-Lee)。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伯纳斯-李是一名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万维网 (World Wide Web) 技术的发明者,世界上第一个网页的搭建者和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的开发者。1990 年 12 月 25 日,他成功利用网际网络实现了 HTTP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第一次通讯。直到今天,你仍然能在欧洲原子能组织的网站上,找到当年伯纳斯-李解释万维网为何物,教用户怎样使用浏览器和搭建服务器的网页

1994 年,伯纳斯-李联合了网景 (Netscape)、Adobe、苹果、甲骨文、AOL 等多家当时知名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和技术组织,在美国创立了万维网联盟 (W3C)。伯纳斯-李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让万维网技术完全免费开放给所有人,自己不申请专利权,更不征收专利费。24 年后,美国计算机协会将 2016 年度图灵奖颁给了伯纳斯-李,以感谢他对人类做出的突出贡献。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如果按照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维,你恐怕会觉得伯纳斯-李太傻了,简直亲手断送了亿万富翁之路啊!

然而,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决定,或许现在的世界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人们经常说,接入互联网 (internet access) 是新时代的基本人权,就像呼吸一样——你能想象每呼吸一口都要给别人交钱的感受吗?

2013 年伯纳斯-李来中国时,曾经对他所认为的开放互联网做出解释。

1. 开放的万维网:也即所有的网络应该都是彼此独立的,没有中心控制点,这种去中心化的逻辑才可以让网络大规模扩展延伸,某一个网络的中断不会影响其他网络;所有的网络设备都应该支持相同的、开放的协议。

2. 开放的数据:人们应获得查看原始数据的权利,开放原始数据能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3. 开放平台:平台不应该是封闭的,人们应该能自由地在不同的数字平台和电子设备上进行创造、迁移知识;开源(开放源代码)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更多、更强大的开源软件有助于互联网的发展。

4. 开放访问权:人们应该能够免费查看对社会公众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比如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或者政府的文件。

5. 网络中立原则: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不应该带有任何条件,不应该对不同用户或不同的服务区别对待(举个例子,美国运营商 T-Mobile 跟某几家视频网站合作,当用户用手机观看这些网站的视频时不计算流量,会导致视频网站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和公司不应该在未征得同意的前提下监视用户活动。

米奇·卡普尔

在 80 年代的硅谷,米切尔·大卫·卡普尔 (Mitchell David Kapor) 和比尔·盖茨 (Bill Gates) 被并称为美国软件业的双子星。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爱好摇滚乐,曾吸食毒品,后来热衷于冥想,天生具备一种拒绝跟随主流的精神——这样的卡普尔在当时的硅谷备受推崇(史蒂夫·乔布斯创立苹果前也这样,试问硅谷谁不喜欢乔布斯?)。

1981 年,卡普尔参与创立了著名的莲花公司,两年后推出了杀手级软件表格制作工具 Lotus 1-2-3。莲花上市后一度成为美国市值第一的软件公司,微软用了四年时间才追上这个后来者。然而莲花的成功没有让卡普尔感到成为一名科技商业领袖的快感,他在 1986 年离开了莲花,跑去麻省理工学院当教授了。后来他又回来创业,不算成功,兼做投资,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了。

听起来似乎不那么有趣——其实在卡普尔所有的经历中,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参与创立“电子前线基金会”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上世纪末,那时的计算机“黑客”都很坚持自己的理念,对那些含有著作权的付费软件进行反编译以获得源代码,然后共享出来。在现在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更何况很多公司都会干脆开放源代码,然而在 30 年前美国执法机构处置经验极少,会将这种行为认定为侵犯财产,导致重判这些黑客。

当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卡普尔就已经看到了未来,于是决定发出声音、做出行动,实现自己认为政府和法律与计算机和未来互联网之间应该实现的监管平衡。1990 年 EFF 正式成立,早期的主要职能就是对这些黑客进行人道援助,出钱出人出力帮他们打官司,也因此被称为计算机业界的美国公民自由协会。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EFF 也转型成了游说机构。很多早期成员质疑 EFF 已经不再纯洁,而是开始和体制合作,甚至被接纳到体制里。卡普尔本人也从起初的“反对党”变成了政府的顾问,还曾亲笔撰写美国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初稿。不过可以确定的是,EFF 仍然代表着科技业界的利益,在美国的计算机和通信立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 EFF 之前,卡普尔已经成为硅谷程序小子、黑客的偶像了,EFF 之后,卡普尔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黑客卫士。

激进派

帕沃尔·都洛夫

年纪不到三十,已经看遍了权力斗争。俄罗斯网络小子帕沃尔·瓦勒耶维奇·都洛夫 (Pavel Veleryevich Durov) 的人生传奇程度,让任何没听说过他的人都难以想象。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图片来自 Mashable

假如把生命中的政治元素全都去掉,都洛夫毫无疑问是一位创业奇才:连续两次创业,都只用一年时间就让用户量突破千万。

2006 年,都洛夫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毕业,跟在德国攻读博士的哥哥尼克莱·都洛夫一起创业,开设了一家叫做 Vkontakte (VK) 的网站。你可能没听说过 VK,但你一定听说过人人网(校内网)——VK 和校内网都是 Facebook 的抄袭者。刚到一年,VK 用户数暴增至 1000 万,击败了本国竞争对手 Odnoklassniki,和 Facebook 碾压 MySpace 的剧情如出一辙,都洛夫也被称为“俄罗斯的扎克伯格”。

一方面出于对信息的管制,另一方面考虑到作为社交网络巨大的潜在商业利益,VK 很快就被俄罗斯实权人物组成的政商联盟盯上了。2011 年 VK 拒绝删除一些特定的页面,成为了导火索。随后经过“俄罗斯版雅虎”Mail.ru 的几次商业收购运作,以及都洛夫本人数次离奇的“失联”,VK 很快就在 2013 年被“国有化”了。

2013 年,当人们以为都洛夫失踪了的时候,其实他带着尼克莱和几个信任的同事离开了俄罗斯,来到了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水牛城 (Buffalo)。他们总结反思了一下,认为可能之前早就被俄罗斯官方监控了,于是决定开发一套全新的加密聊天系统。

这个聊天软件,就是后来在全球流行的 Telegram。没有任何迹象表明 Telegram 有任何外部投资方,完全由都洛夫本人所有,他用自己的存款加上银行的贷款支付服务器费用并给员工发薪水。EFF 对全球数十个主流聊天软件安全性进行测试,发现 Telegram 满足了所有的标准。

都洛夫崇尚开放、自由和安全的互联网。之前在 VK 时,他就允许用户免费上传和下载音乐文件,以至于 VK 在成为了 Napster 和百度 MP3 之后世界上最大的盗版音乐库;对于 Telegram,都洛夫也决定在 GitHub 上开源,这是其它很多聊天软件都不敢做的。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至于都洛夫本人,他跑到了大西洋上,找了个岛国,捐了一笔钱,拿到了一本新的护照……他和四个最关键的同事经常毫无规律地更换住址,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用 Airbnb 找房间,人们很难找到 Telegram 的办公地址,给这家公司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没有了祖国的都洛夫,终于过上了他一直向往的自由散漫的数字游牧生活。在已经弃他而去的俄罗斯,杜罗夫却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式的人物。他的第一家公司让俄罗斯和更多俄语人口用上了社交网络,而第二家公司则冲出俄国,走向世界,让人们重获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早已丢失的隐私和自由。

亚伦·施沃茨

或许每个黑客心里都住着一个亚伦·施沃茨。在亚伦自杀的那天,他们心中的亚伦也死了。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即便在英才辈出的互联网行业,恐怕你也很难见到第二个像亚伦·希列尔·施沃茨 (Aaron Hillel Swartz) 一样,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浓烈的好奇和热爱,坚持互联网自由和共享精神直至生命尽头的理想主义者。

1986 年出生的施沃茨,由于父亲创办过软件公司的缘故,很早就接触到了电脑和互联网,对互联网文化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了一名“黑客”。13 岁时施沃茨自己架设了一个免费的百科网站 get.info,允许大量用户在上面协作编写百科内容,比后来全球通用的在线百科 Wikipedia 还早几年。次年,他开始捣鼓自己的第二个网站 my.info,希望能够实现“全网抓取新闻”的功能,也因而成为了此后在互联网上通用的 RSS 协议 1.0 版的共同作者。(RSS 正是所有聚合型新闻阅读软件最早的核心技术——听说过今日头条吗?)

施沃茨的贡献不止于此,他还是互联网上许多重要的信息编写、交流和数据分享协议的共同作者。2001 年,年仅 15 岁的施沃茨加入了 W3C 的一个工作组,参与制定了后来在互联网上极为常用的 RDF/XML 标准;次年,施沃茨跟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合作推出了一套创作授权协议标准系统“知识共享” (Creative Commons, CC),在保障著作权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作品的流通性,促进了内容的产生和在互联网上的传播; 2004 年,施沃茨还跟科技博客作家约翰·格鲁伯 (John Gruber) 一起推出了标记语言 Markdown,让使用计算机撰写文档的人可以在纯文本中轻松地加入符号以实现不同的格式(比如粗体、斜体、标题等级)。

全球流量最大的资讯网站 Reddit,背后也有施沃茨的功劳。2005 年,施沃茨刚到斯坦福读了一年就退学,到在 YC 的支持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Infogami,被 Reddit 青睐用他自己开发的 web.py 框架重写网站。后来,他的公司被 Reddit 合并,Reddit 又被美国媒体集团康泰纳什 (Condé Nast),施沃茨加入了康泰纳什旗下的《连线》杂志。

媒体、公司的条框让施沃茨感到痛苦不堪,他一度拒绝上班,曾经想过要自杀。他在 2008 年创办了 watchdog.net,一个专门聚合政客资料和数据的网站,从此开始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促进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共享和安全。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2010 年,施沃茨成立了自己的非营利性政治行动组织 Demand Progress,呼吁美国民众更积极地监督所在选区的议员。美国众议院在 2011 年提出了《禁止网络盗版法案》,表面上旨在打击网络上销售的盗版数字产品,但施沃茨和他的组织发现这项法案一旦通过,将为美国执法机关赋予前所未有的权力,允许它们监控互联网,甚至关闭被指控的网站,存在对言论自由的侵犯。由于施沃茨的呼吁影响,该案未获得多数支持,最终破产。

从未有一件事像成功阻击《禁止网络盗版法案》那样,更让开放互联网的拥护者感到骄傲。然而在施沃茨计算机天才和政治活动家公众形象的光芒之下,现实中的他已经濒临精神崩溃。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互联网的代表机构 W3C 正式成立的地方——从 2010 年秋天开始施沃茨多次来到这里,打开学校的内网配线柜,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以 Gary Host、Grace Host 的用户名(因为邮箱前缀为 ghost)攻入权威期刊存储服务 JSTOR 的网站。JSTOR 的记录显示每分钟收到数百个下载请求,远远超过高峰请求量。最后施沃茨一共下载了约 400 万篇只有 JSTOR 会员和机构才可以查看的论文和文章,一度导致 JSTOR 的服务器宕机。他只有一个想法:把这些论文公开到网上,供人们免费下载查看。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麻省理工学院的监控画面

2011 年 1 月,麻省理工学院警察和一名美国特勤局探员逮捕了施沃茨。法院最后一共罗列出了非法入侵、通信欺诈、计算机欺诈等一共 13 条重罪,如果罪名成立,施沃茨可能承受的刑罚将被提至 50 年监禁和 100 万美元罚金。

到 2012 年底,JSTOR 方面已经决定放弃诉讼,甚至做出了让步的表态,愿意免费公开总共 450 万份论文。而根据公开记录,检方也在谈判中告知施沃茨,而如果他接受这 13 条罪名,监禁将被缩短至 6 个月。认罪协议几乎达成,最终却因为麻省理工方面不让步,最终谈判破裂了。

施沃茨在女友的公寓里上吊自杀,尸体在 2013 年 1 月 11 日被发现。有人怀疑执法部门用减刑来诱惑施沃茨为其工作,而对于施沃茨来说这个结局可能还不如 50 年监禁……对此各方报道多有出入,不排除有阴谋论存在。

2013 年 1 月 15 日,施沃茨的遗体被安葬在家乡伊利诺伊州高地公园,蒂姆·伯纳斯-李在葬礼上致悼词。施沃茨的生前好友,作家托瑞·多克托洛 (Cory Doctorow) 唁文中写道:

亚伦的政治观点、技术能力、对人和事务的理解能力无与伦比。我认为他已经对美国,甚至是全球政治带来了深远影响。

一代天之骄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受到此事启发,匿名组织 (Anonymous) 的黑客攻破了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司法部和 W3C 的网站,以怀念施沃茨。

有人在网上评论,说“这个世界配不上他。”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其实写到这里本来就应该结束了。不过在查资料的时候,微信公众号“歪理邪说”的作者霍炬提醒了我:如果要给开放互联网的著名支持者列一个名单的话,其实还有一个人勉强算得上……

如果已经有了温和派和激进派的话,那么这个人应该勉强属于……

逍遥派

Kim Dotcom

全世界所有怪咖的终极梦想。

居然还有人叫这么奇怪的名字?翻译过来难道叫金·达康吗……?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其实 Kim Dotcom 原名金·施密茨 (Kim Schmitz),1974 年出生于冷战时期的西德。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他现在应该还居住在新西兰。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施密茨从小就喜欢捣鼓电脑,懂那么一点计算机编程。不过和当黑客相比,他更的厉害的还是吹牛皮……1992 年,当时还没改名的他接受媒体采访,谎称自己的 ID 叫“金宝” (Kimble),是一家“全球著名黑客组织”的创始人,并表示自己黑进过美国宇航局、五角大楼、花旗银行以及其他上百家美国公司的系统。相关的报道上了《福布斯》杂志,让他获得了大量的关注。

到了 1994 年,他还真被德国警方逮捕了……搞笑的是罪名并非黑客行为,而是兜售被偷的电话卡。2001 年,施密茨玩了一出并不高明的骗局:他先花了买了一些某家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股票,然后又突然对外宣布将会投资 5000 万欧元给这家公司,等股票价格飞涨上去,自己再套现,赚了 150 万欧元。

为了躲避调查,施密茨在 2002 年跑路去了泰国,结果德国警方跨国而来,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宣称自己要自杀……结果还是被遣返回去了。

回到德国后,Kim Dotcom 在拘留所蹲了五个月等待判决。法院给了他一个 20 个月的缓刑,于是他抓紧机会,又跑路了,这次去了香港……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来到了亚洲金融中心,施密茨激动啊!终于能施展拳脚了!于是他注册了好几家皮包公司,宣称自己掌管一家人工智能控制交易的对冲基金 Trendax,年回报超过 25%——当然,Trendax 根本就没在香港证监会注册过。

没注册,就没法(合法)吸纳资金,赚不到钱的施密茨着急啊!终于在 2005 年的某一天,施密茨回过味来,发现如果再继续骗人下去,自己的名字总有一天会遗臭万年。

于是他决定改名叫 Kim Dotcom 继续骗人……顺便还通过芬兰的亲戚申请了一本芬兰护照,上面的名字:Kim Tim Jim Vestor……

他还从一大堆皮包公司中找出了一家 Data Protect Limited,也改了名字。后来,这家公司就成为了欧美最大的盗版数字内容集散地:Megaupload。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Kim Dotcom 多年训练的骗术极为纯熟,公司架构设计的复杂无比,以至于直到 2011 年才有人知道他是 Megaupload 的创始人,以及持有 68% 股份的最大股东。Megaupload 存储了大量的盗版音乐和各种奇怪的小电影,流量超大,给他赚了很多钱。

后来他辗转到了新西兰,做了投资移民(据说答应给新西兰政府的钱到现在还没付清)。因为公民身份还在流程中,他租了一座面积超大的豪宅,结果刚一入住就把房主的牌子敲掉了,直接改名叫“达康府” (Dotcom Mansion)

正好到了 2011 年,前面提到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讨论甚嚣尘上,Kim Dotcom 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自由”“免费”和“分享”的开放互联网拥趸——当然,你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新西兰执法部门倒是行动迅速,从法院拿到了搜查令,一共 76 名警员开着两家直升机和一大堆警车闯进了他家,把他带走了……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达康府”

悬在 Kim Dotcom 头上的罪名也是十个指头数不过来,什么超速啊,危险驾驶啊都不在话下,他还给邻居发邮件,说“跟我这样的罪犯做邻居好处多多”之类的话。他获得新西兰国籍的方式也备受质疑,最后人们发现原来是贿赂了当时的奥克兰市长。

那边接受调查,这边 Kim Dotcom 干脆发起了自己的竞选活动,创立了一个政党 Internet Party,后来跟另一个政党合并,还在大选中获得了 1.42% 的选票……

因为诈骗、吸钱和违反著作权等罪名,Kim Dotcom 和 Megaupload 的高管同时在美国和新西兰被提起诉讼。诉讼从 2012 年一直持续到前不久,辗转地区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今年 2 月新西兰高等法院驳回了上诉的请求,支持引渡 Kim Dotcom 到美国接受司法调查和审判的决定。

所以,Kim Dotcom 也算是开放互联网界的一朵奇葩了……

《硅谷》S4要再造开放互联网!灵感来源竟然是他们?

霍炬是这样跟我评价 Kim Dotcom 的:“行为挺原教旨,真实目的大概是赚钱……”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