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浪潮涌动,大有赶超当年O2O行业的大热势头。借着“网红”共享单车的东风,共享充电宝又成为投资人追捧的对象。
在本月初的十来天内,资本如潮水般涌入,五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融资额竟然高达近3亿元。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多数人早已习惯了包里揣着充电宝出门,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并不被看好。生生被资本推到台前的小小充电宝,想唱好“共享”大戏并不容易。
资本急扬鞭 新玩家不断
共享经济的狭窄赛道不断闯入新玩家。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多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
其中,来电科技宣布获得SIG、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飞毛腿董事长跟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是目前行业内最大的一笔融资;街电宣布获得亿元级别的A轮融资,由IDG资本、欣旺达领投;小电科技获得腾讯、金沙江创投、知名天使投资人王刚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投资;魔宝电源、Hi电也都在4月初宣布了融资消息。同时,新入局者不断,目前已经有电小鸟、云冲吧等十多个共享充电宝项目都在找投资。
资本亢奋,但现实却很残酷。在北京各大商业中心,记者注意到,精心布设的充电宝自助租借柜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光顾,何时收回成本遥遥无期。
一家刚投放共享充电宝设备的餐厅经理直言不讳:“为了提升消费体验,我们店里一直都提供免费充电宝的。现在有了共享充电宝,顾客还得额外扫码付费。”他说,机器到店三天了可一次都没有用过。
据快充行业人士透露,现在从事共享充电宝服务的企业都是从同一家研发公司购买的方案,产品本身就很相似,并没有太多技术新意,行业低门槛易复制。
使用频次低 共享成“鸡肋”
刚刚起步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受诟病的是伪需求问题。
目前,“来电”主打商场、高铁、火车站等场景,可以借走异地归还;“街电”可以付押金后借出再原地归还;“小鸟”是线机一体、在原地扫码付费充电。这三种模式都已进驻了北京,和共享单车的借取体验类似,一般为前0.5至1小时免费,此后每小时收费1元。
在这些创业公司看来,手机充电已经成为刚需。“很多人出门连卡和钱包都不想带,谁还想着带一个充电宝?”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说,共享充电宝可能比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造价和维护费用低,受政策影响较小。
不过用户们对此并不太买账。“租借充电宝怎么会成刚需?现在用手机太勤了,都会自带充电宝。”白领陶萍的想法是很多人的共识——只有出门忘带充电宝又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可能去尝试租赁。
一些用户甚至完全不认可租借方式。“共享充电宝网点不是随处都有,与其费心费力去租,还不如楼里随便找个插座来得方便。”在朝阳大悦城“尝鲜”充电的蒲女士说,如果使用后还得原地归,就更“鸡肋”了。
跑马圈地忙 风口泡沫多
关于伪需求的争论不断,但资本为何偏偏看中了小小充电宝的生意?
袁炳松算了一笔账:来电科技的充电宝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有了资本撑腰,从业者显然并不急于盈利,快速跑马圈地成为共识:来电科技提出了“百城百万点”的目标,目前已经进入了80多座城市,小电科技也表示暂不考虑盈利,先拼密度与规模,目前已入驻北上广等5座城市,接下来将会开通20至30座城市。
共享充电宝看上去“低成本高效益”,但能否形成足够的用户规模?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乐观。
“投资人只是怕错失可能成为风口的机会。”易观终端入口分析师赵子明认为,从去年年底VR业遇冷后,投资圈就缺乏一个新的投资风口。但伴随风口而来的,往往是越来越大的泡沫。
一名从事共享充电研发的人士则担心,随着快充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机续航能力的提升,充电宝的作用会越来越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