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普中国公众号
猪肝是中国人餐桌上比较受欢迎的一道美食,但它又让人爱恨交加,一边是它确实美味之至,我们难抵诱惑。另一边它是猪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很可能会有残留毒素。大家都望肝兴叹,猪肝到底能不能吃呢?另外,经常听长辈说,猪肝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了,对身体不好,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图片来自网络过午不食的讲究从哪里来?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过午不食”的讲究,很多佛教徒、善男信女更是严格执行。佛教讲究“不非时食”,即不可在规定时间之外的时间进食。佛教认为清晨时“天食时”,午时是“佛食时”,而“过午”之后的日暮时分,是“畜生食时”,因此提倡“过午”之后不再进食。这里的“过午”,严格地来说是指13:00之后。“过午不食”的说法一方面来自于古人对于“养生”的诉求,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也与古代社会粮食作物产量较低、人均占有口粮有限的现实状况有关。
大家都知道晚餐吃得过饱,既影响正常睡眠质量,还增加了患上肥胖、三高、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因此,在我看来,“过午不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指导人们遵守“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进食原则,从而改掉晚上下班后聚餐喝酒、大吃大喝的坏习惯。我们并不提倡工作学业繁重、精神压力巨大、加班成为常态的现代人绝对遵循“过午不食”,这必然导致人们在晚间工作和学习时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出现低血糖、体能下降、精神萎靡等情况。长此以往,必然对工作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一些爱美的女性严格遵照“过午不食”法减肥,一段时间后发现体重确实下降了,随之而来的是精力不济、皮肤暗黄、月经不调等营养不良症状,而且一旦复食,很容易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快速反弹。
其实,只要我们科学安排餐次和进食量,做到早餐占全天能量30%,午餐40%,晚餐30%;同时晚餐科学搭配,避免高热量、高油脂、重口味的食物,吃得清淡、健康,就可以同时兼顾营养供给和控制体重、预防慢病的双重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猪肝也要过午不食?
猪肝,作为动物内脏类食物,营养成分相当丰富。除了比红肉中更加丰富的“血红素铁”能帮助人们预防缺铁性贫血之外,肝脏中还含有能改善干眼症、夜盲症的维生素A,对于孕妇和婴幼儿来说,是维生素A的很好来源。此外,肝脏中B族维生素的含量也相当不错,这弥补了现代人因进食精米白面而造成的多种维生素缺乏。
不过,肝脏同时也是人和动物体内的解毒器官,各种毒素会在肝脏中聚集,最终被分解、代谢成无毒无害的物质或排出到体外,因此有人担心吃肝脏会“中毒”,并不安全。其实,吃动物肝脏“中毒”也并非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因为单次摄入量过大,造成维生素A过量中毒;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因为动物患病、过量使用兽药造成残留,或饲料、水源受到污染导致动物肝脏内重金属富集而引起的。由此可见,只要购买经过正规检疫检验合格的肝脏,并注意控制每次摄入量,一般都是比较安全的。
至于“吃猪肝也要过午不食”的说法,并没有发现科学依据。大概是老百姓得知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相当高,出于对胆固醇引起的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的恐惧,才将“过午不食”的观念用到猪肝上,提醒人们在晚饭时少吃这种高胆固醇的食物。事实上,人体内胆固醇除了来自食物,更多的依靠人体自身合成,血液胆固醇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吃胆固醇多,血胆固醇就会高”这样简单的关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没有提到对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一般来说,如果只是每周,甚至每月吃1-2次肝脏,每次吃的量也并不多,就不必担心胆固醇过量的问题,倒是应该考虑一下膳食中油炸食品、甜食点心、高脂肪的动物肉类等是否吃过量了。
图片来自网络吃得健康,才是好猪肝
吃猪肝,量别多
猪肝虽营养丰富,出于维生素A和胆固醇不宜过量的考虑,还是应该将摄入量控制在每周1-2次,每次2-3片。如果您没有缺铁性贫血或维生素A缺乏的症状,大可不必如此重视猪肝的摄入,可以每月吃1-2次,每次50克-100克较好。
吃卤不如吃鲜
很多人习惯直接购买熟肉店里卤制好的猪肝回家切片食用,但卤制这种深度加工的过程,会使得猪肝中的血红素铁含量大幅度降低,且卤制过程一般要用到大量的食盐,并不健康。如果能在正规商超买到放心的新鲜猪肝,在家彻底清洗干净后完全可以搭配大量洋葱、木耳、青椒等新鲜蔬菜,炒制做成溜肝尖。但一定要注意控制量,并确保加工熟透。
除了猪肝,这些食物也不错
如果实在担心猪肝的安全问题,鸡鸭等小型动物因生长周期短、体格小,其肝脏富集的毒素可能少于猪肝,可以作为替代。另外,也可以选择红肉,以及胆固醇含量较低的动物心脏或胗子(如鸡心、鸭心、鸡胗)作为血红素铁的来源。黄绿色的蔬菜(南瓜、胡萝卜、西兰花等)也可以提供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