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辅助诊断,人工智能将大显身手

游客 2017-04-14 10:16:03    201237 次浏览

“未来,在医学图像诊断方面,‘机器医生’至少可以将诊断速度提高10倍。”13日,“DE-超声机器人”发明者、德尚韵兴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孔德兴在南京举行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项目研讨会上透露。

上月初,首个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项目在南京落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所职工医院开始使用“DE-超声机器人”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甲状腺,1个多月为100多例基层病例提供诊断辅助。汇医在线创始人、CEO何毅告诉记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项目今年有望在江苏更多基层医院落地,这一辅助诊断不仅能提高基层医院诊断水平,而且也能打通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分级诊疗的技术通道。

超声机器人,相当于副主任医师

医生坐在B超机器前,登录“汇医在线”云医生工作站,用探头给病人进行探测后将探测截图保存发送到超声机器人,2分钟后超声机器人自动生成图像分析报告和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不仅能清楚地标记结节位置和尺寸,还会智能分析影像,提示良性或恶性的可能性。“DE-超声机器人”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杭州下城区社区医院临床应用,一年病例达到5万多,准确率达86%。

“‘DE-超声机器人’相当于一个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的水平。”孔德兴说,“这样的测试水平是经过上万病例诊断率验证得出的。其原理类似于训练医生,比如一名医生需要学习大量医学教材和病例才可以具备某种经验和水平,而计算机已经通过‘算法’具备了记忆力和推理能力。目前,人工智能对于识别二维医学图像,比如视网膜、内窥镜、病理切片和胸片比较有优势,效果也比较好。”

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陈锦飞说,“人体甲状腺结节已成常见病,如果不加重视,甲状腺结节可能会发生恶变,进而发展成癌症,危及生命。但由于个体化差异,目前三甲医院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平均也只有60%,如果不做活检,不同医生对同一张片子可能会做出不同判断。而超声机器人的出现,不仅能辅助医生做出精准判断,还能缩短病人就医时间,提升医疗效率。”

人工智能,目前只是“医生助手”

有了人工智能,未来医生会下岗吗?何毅认为,“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服务临床和辅助治疗,医生不可能失业!”目前人工智能只给出结论,缺乏“推理过程”的展示。孔德兴说,“未来,人工智能要在医疗上有更大作为,不仅要和医生合作拿到数据,还要由医生来进行标注,才能进行训练。”

“我们在试行过程中,最终的疑难杂症还靠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所职工医院院长张健燕说,“上月初,我们就遇到一个病人做微小甲状腺癌的诊断,20张图片上传5分钟后,DE-超声机器明确给出数值‘1’,表示这是不好的东西。后来病人去做了病理报告,确诊为微小甲状腺癌。两相吻合,我们才能确诊。”

但未来,人工智能的作用不可低估。“大量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投入研发,吸收精良的算法与医学经验,机器人应该能更快地成长为高级医师。” 何毅认为。

基层有了帮手,可推动“分级诊疗”

早在2014年,省卫计委便制定《人口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实施“智慧健康服务工程”,同时开展“健康江苏云服务计划”;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则将人工智能发展纳入其中。专家认为,医改进入攻坚期,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将为医改事业整体推进带来新契机。

“怕耽误、怕误诊”是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最大的担忧。通过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超声机器人,以科技为辅助,让患者更加放心地就近首诊。目前“DE-超声机器人”的诊断水平高于基层医院医生的水平。“基层医生在诊断模棱两可时,可以参考DE-超声机器人的结果,如果它提示你‘有事’,基层医生会把诊断结果上报给分级诊疗的上级医院,得到复诊后,会大大降低误诊几率。” 张健燕说。

“在医疗资源总和未能满足百姓需求的时候,有效运用科技的力量提升基层软实力,可以真正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三甲’的就医格局。” 南京大学公共卫生管理与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认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一定会对分级诊疗的‘技术高速公路’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