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共享充电悄然走俏:1个月即可回本 但盈利模式待考

游客 2017-04-14 08:11:31    201084 次浏览

共享充电悄然走俏:1个月即可回本 但盈利模式待考

本报记者杨清清北京报道

智能手机的发展,使用户对充电宝需求量极大,成为高频应用,这给共享充电提供了一定可能性。其次,共享充电比共享单车更容易控制和管理,无论是丢失还是损坏,更容易监测追责,风险相对较小。另外,充电宝能够被很好地复用,比较适宜被共享。当它的使用量和使用频次起来之后,便能显示出场景和入口的作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如今,共享经济概念落到了充电宝这门生意上。

近日,共享充电企业Hi电宣布公司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志拙资本领投,非同凡想创投及4位个人投资者跟投,而这仅仅是近半个月之内共享充电行业数轮融资中的其中一例。在这十几天内,已有包括街电科技、小电、来电科技等共计5家企业获投,融资金额近3亿元,超过20家机构入局。

甚至,3月底刚刚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后仅10天,小电便再度宣布获得pre-A轮融资,除了金沙江创投、天使投资人王刚、德同资本等原有的投资方外,鼎晖、腾讯等巨头也入局。

为什么资本开始强势介入共享充电宝行业?“从大环境而言,线上流量在BAT的把控下已经越来越贵,因而线下流量入口被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企业关注,包括此前资本投资滴滴、摩拜等的核心理念,就是抢占线下入口,”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创新创业事业部经理王高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考虑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充电宝已成为高频应用,因此资本也开始有所兴趣。”

悄然走俏

所谓共享充电,简言之便是通过租赁充电宝的方式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在过去大半年内,这样的手机充电站在一些大型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区域中开始出现,用户仅需扫码、注册、交纳押金之后,便可按时间计费使用充电宝。

在押金和计费方式上,各家企业有所不同。根据企业公开资料,街电科技和来电科技在用户使用前均要收取100元押金,小电不收取押金。计费方式方面,大多数企业均有1至2小时的免费使用期,免费使用期之后按照每小时1元或每天2元收取费用。

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产品主要分为实体充电宝和充电宝租赁柜。区别在于,前者是机端连线充电,无法带走充电宝,目前以小电为代表,后者则是租赁柜固定,其中有可携带的实体充电宝,以来电、街电为代表。

共享充电之所以能够走热,与用户移动充电的刚需不无相关。有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我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分别为34亿元、58亿元、105亿元、165亿元,2016年移动电源行业规模将达到320亿元。全球充电宝规模也已突破千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5.9%。“手机功能不断增加,智能机电池续航能力却有限,充电是一件高频刚需的事情。”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认为。

尽管充电宝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移动充电的刚需,但由于携带不便、电量不足等原因,很多时候充电宝无法随时随地使用,这便在与用户随时随地对电的需求之间,形成了缺口。

“充电宝确实可以如摩拜、滴滴一样,成为导流的工具和手段,”王高翔指出,“首先,智能手机的发展,使用户对充电宝需求量极大,成为高频应用,这给共享充电提供了一定可能性。其次,共享充电比共享单车更容易控制和管理,无论是丢失还是损坏,更容易监测追责,风险相对较小。另外,充电宝能够被很好地复用,比较适宜被共享。当它的使用量和使用频次起来之后,便能显示出场景和入口的作用。”

前景不明

理论上而言,共享充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但总体来看,共享充电仍然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不止一家共享充电企业在接受采访时都会算一笔成本账。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指出,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至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Hi电创始人刘文源也曾透露,桌面式充电宝成本大多在100元以内,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月即可回本。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目前共享充电的盈利模式。事实上,该行业可见的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租赁充电宝、押金和广告身上。但这样的盈利模式真的可行吗?

“我不认为在这个时间点,仅仅依靠租赁、押金的循环就能实现盈亏平衡,未来共享充电更多需要依赖广告入口的价值,”王高翔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短期来看,看不到盈亏平衡的周期,尤其在目前争取流量的阶段。这会是一个长期烧钱的行业。”

艾瑞咨询分析师李昊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共享充电盈利模式的想象空间并不是特别大,未来可以集中在场景化营销方面,”李昊指出,“烧钱方面,会比共享单车要好,毕竟充电宝设施成本有限,但也正因如此,意味着这个行业门槛更低,竞争会更加激烈。”

而在多位业内人士所较为认可的广告模式上,共享充电又能够有怎样的表现呢?决定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落归到用户上。“如今的手机续航能力正在不断发展,免费手机充电站随处可见,即便是个人充电宝,也越来越走轻薄路线,几乎已人手一个充电宝,”李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因此,我个人对共享充电的需求量保持疑问。”

王高翔则提到共享充电的另一个风险,即快速充电技术的普及。“如今包括oppo、vivo、华为、小米都在做手机的快充,未来也不排除苹果手机搭配这项技术,这意味着共享充电宝能够覆盖的客户群可能会呈现断崖式下降,”王高翔直言,“对于这个行业,我保持谨慎看法。”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