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提高准入门槛:地方政策正在扼杀网约车曾经带来的便利性

游客 2017-04-11 17:53:26    200962 次浏览

提高准入门槛:地方政策正在扼杀网约车曾经带来的便利性

“打车难,打车贵,黑车多”,曾经的网约车在这些用户需求的痛点上建立了起来。但是,当网约车合法化身份落地,曾经的优势却似乎在合法化政策下越走越远。

2014年到2015年的两年时间内,中国的网约车市场从无到有,靠着对这个新兴市场的大力补贴,需求侧的消费者越来越习惯“滴滴一下”,供给端的司机、汽车租赁公司等也一度一头扎进这个猛然兴起的市场。

喧嚣过后,2016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将互联网专车纳入预约出租汽车管理。次日,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野蛮”发展的网约车终于取得了国家认可的合法身份。

不过,这样的好心情并没有维持多久,中央部委相关文件中的“属地管理”让地方政府有权在国家标准(要求相对轻松)上制定更高的市场准入门槛。而事实上,各地政府也确实在这么做。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3个城市正是发布了地方网约车细则,公开的61个城市的管理细则大部分对网约车牌照和驾驶员户籍,都做了比国家标准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多集中在对司机和车辆的要求上,以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为例,当地出台的细则都要求网约车为本市车牌,司机为本市户籍。这一情况也立即得到了舆论的激烈讨论,尽管北京市相关部门后作出解释,这一做法旨在缓解首都的交通压力(网约车是否真的给交通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影响还值得探讨)。但更多二三线城市对车籍的限定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早年间粗犷的发展中,网约车平台汇集的大量提供服务的车辆真正能满足各地细则的并不占多数,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本来就有外地车辆入城行驶门槛和本地牌照发放门槛,伴随着各地细则的出台,一大批可用车辆将被清除出市场。滴滴出行此前就表示,部分一线城市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是部分一线城市本地户籍。

随着政策过渡期的结束,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已经开始着手清理不合规车辆和司机。在 北京,滴滴早前宣布将于4月1日前停止对全北京地区(包括六环外)外牌网约车进行派单。此外,根据媒体报道,南京,广州等地都有类似情况,并且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针对网约车进行专项整治,处理不合规车辆。

可用网约车数量的急剧减少直接反映到消费者身上,供需失衡使得打车难、价格贵等问题再次出现。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种阵痛比其他地方更加明显,完全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形成的市场规模在政策一刀切下后,供给端的断崖式下跌根本没有让需求端得以缓冲。

另一方面,早先因看好网约车而进入这一市场的从业者也叫苦不迭。网约车有了合法身份,不合规的司机车辆却被置于非法运营状态,不仅服务提心吊胆,对未来也越来越模糊,尽管滴滴提醒这部分司机可以回到原籍继续接单,但显然比不上一线城市市场规模大。

此外,地方细则还对车辆的轴距、排气量或功率、续航时间等作出规定,如上海市要求车辆轴距达到2600毫米以上;北京市要求车辆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含新能源车),排气量不小于1.8升。这些限制都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网约车数量形成影响。

新政落地,车辆司机供给骤减,车费上涨,出行效率大幅下降,网约车曾经带来的便利性似乎又正在消逝了。作为全国最大网约车平台的滴滴出行自己也在拓展快车、专车以外的市场,包括租车、代驾、公交、小巴,继续打造作为出行平台的远景。 对于消费者而言,出行方式一夜回到解放前也并不是开玩笑。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