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好看度不输电影,为什么皮克斯要花大价钱去打造这样的免费短片?

游客 2017-03-24 14:37:27    201033 次浏览

皮克斯一直是动画界被仰望的对象,从开山之作《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到后来的《飞屋环游记》等,都是获奖无数而且大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这个神一样的工作室所制作的电影已经赢得了包括 27 个奥斯卡奖,5 座金球奖,3 次格莱美奖在内的众多奖项……

不过,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皮克斯还有一个小传统,喜欢在这些动画长片正式开始前先播放一段几分钟的小短片。比如最近这部《Piper 鹬》 的小短片(点击这里观看),就被放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前和大家见面。这部 6 分多钟的短片,讲述了一只刚刚长大的小鸟如何学会对抗海浪觅食的故事。幽默又温暖的故事,精细可信的特效,让它萌翻了一大片人,顺带拿下了第 89 届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奖,它获得的评价和受喜爱度甚至比正片《海底总动员2》更高。

好看度不输电影,为什么皮克斯要花大价钱去打造这样的免费短片?

而在皮克斯今年夏天推出的大作《汽车总动员 3 》前,又会有一个精彩的小短片出炉。和上次的小鸟不一样的是,这次的小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叫做 Lou 的小怪物的故事。

但是 Lou,和以往的皮克斯动画都不太一样,是个没有现实参照物的小怪物,它的名字来自失物招领箱 Lost and Found 上脱落的字母,本体是一堆孩子们丢在失物招领箱里的东西。脏脏的棒球组成了它的眼睛,而一件松松垮垮的毛衣构成了它的身子和脸的形状。

好看度不输电影,为什么皮克斯要花大价钱去打造这样的免费短片?

至于身体的其他部分呢?

向来以创意和 3D 动画见长的皮克斯当然不会循规蹈矩地用一些固定物体把它“拼凑”出来。事实上,Lou 的身体成为了最有趣的一个元素——失物招领箱里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它身体的一部分。在一段精彩的追逐戏里,Lou 的身子不断改变,一会儿弹簧变成了它的脚,一会儿书冒出来变成了嘴,一会儿棒球手套变成了它的手,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简直在物理和重力的规则里面玩来玩去。

除了动画和创意以外,Lou 也讲述了一个颇有意义的故事:关于学校霸凌。一个小胖子经常在学校欺负同学,抢走同学玩具,直到 Lou 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这就不剧透了,大家期待正片吧!)

强力的技术、精彩的画面、幽默的情节、有意义的故事 —— 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看起来又有可能成为《Piper 鹬》之后一部大受欢迎的短片,《名利场》杂志甚至直接评价说,这是一部“有奥斯卡潜力”的短片。尽管这部影片要在今年 7 月才会在美国和《汽车总动员》一起上映,但是 PingWest 品玩还是获得了提前观看的机会,并和 Lou 的导演 Dave Mullins 以及制作人 Dana Murray 一起聊了聊皮克斯的“动画短片秘诀”。

好看度不输电影,为什么皮克斯要花大价钱去打造这样的免费短片?

为什么皮克斯特地要在动画长片前免费向观众附赠一段这样的短片呢?在某些几张 PPT 和几段特效就敢硬生生抻成一部电影的市场里,这样的举动肯定是“亏本”之举,但是对于皮克斯来说,却是它能一直保持创新和活力的原因之一。

皮克斯向来以在影片里实验和实现各种炫目的新技术见长,甚至可以说凭一己之力把动画的技术推向了新的边界。有了《玩具总动员》,才有了后来的 3D 动画,而带來这空前绝后的变革正是皮克斯。它不仅以电脑技术突破了平面空间的限制,打造出一个虚拟的立体世界,更让这些动画成为了创作的标杆。但新技术的运用总是有风险,所以动画短片项目,成为了各种皮克斯测试软件和技术极限的试验场。

前面提到的《鹬》,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不少人惊叹于它技术的高超,因为《鹬》最开始就不是一部影片,而是动画师用来做新技术展示的样本。等到后来决定把它完善成影片时,那些前沿的技术都都应用了进去,包括用强大的新渲染软件呈现羽毛的精细和沙子的真实,用特有的分子系统( particle systems)技术真实地模拟水流等碎片细节和分子运动等。用知乎用户的话说,“里面对于对沙滩沙粒的拟真、小鸟羽毛的结合与打湿状态的切换,这部短片就是在赤裸裸的炫技!!”

Dave Mullins 说, Lou 同样如此。比如其中 Lou 的身体——一件红色的套头衫,就是用的这项技术,它看起来非常逼真,上面是都各种毛线头和线球,这些细节是不能直接画上去的,而是要随着运动而不断变化。而另外一项叫做 Process 的烟尘的模拟软件,也对追逐场面产生的灰进行了非常真实的呈现。正是这些精细到极致的小细节,让电影充满了生动感,也让 Lou 这么一个好动的小怪物的存在变得让人信服。

对于不断有佳作诞生的皮克斯来说,像 Lou 和《鹬》这样的短片除了是新技术的试验场,还是“新人们”练手的好地方。

《鹬》的导演 Alan Barillaro 以前是一名动画师,曾经参与过《勇敢传说》、《超人特攻队》、《料理鼠王》的制作等。《鹬》原本只是 Barillaro 为了向导演展示新技术而制作的样本,但《海底总动员2》的导演和皮克斯的创意总监在看完之后非常喜欢,一力让 Alan Barillaro 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才有了《鹬》的诞生。

而 Mullins 的职业轨迹也非常相似。在皮克斯工作了 15 年的他,一直在担任动画师,他参与的作品说出来都会吓你一大跳:《汽车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怪兽电力公司》《飞屋环游记》等等。而 Lou 是他第一次执的导作品,如果这个短片表现很好的话,Mullins 就可能去执导自己的长片。

Mullins 告诉 PingWest 品玩,在皮克斯最棒的就是可以和世界上一群最优秀的动画人一起工作,无论是制作人、导演、动画师等,大家心态都非常开放,会不断的想要去创新和尝试。比如说,他们会经常尝试一些新的制作技巧,或者尝试一些新的点子,而到底一些故事或者点子行不行,他们却不会拍脑袋决定,而是采用画出来、用故事板(Storyboard)来决定。

尽管短片们都只有5、6 分钟长,但是他们为此付出的精力却一点也不少。

Mullins 说他从 2012 年开始就就在筹备《Lou》,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 5 年的时间,虽然只是一部 6 分多钟的影片,但是把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视觉的动画片,却需要完全不同的工作。他们前前后后改了超过 500 多次,每次修改后都会重新用 storyboard 画出来给朋友看,给社区的电影人看,给内部成员看,甚至到了非常晚期的时候,仍然推倒重新来过好几次。

《鹬》同样如此。Barillaro 和画师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让故事在 storyboard 上成型,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动画的部分,才在截止时间前的几个小时交了上去。里面的鸟儿包含了超过 700 万根的羽毛,数以十亿计的沙滩鹅卵石组成整个沙滩,除了新的渲染软件外,羽毛和浪都动用了差不多 40 名动画师亲手完成,而不是用简单软件模拟出来的。动画师甚至拒绝了 Barillaro 制作一个小鸟摇头动作的要求,原因就是“那是人类的动作,鸟儿不会那么去做”。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完美的追求,才会让一段 6 分钟的动画活起来,而不至于让人转头就忘。

另外,皮克斯的每部动画片的故事都带上了导演自己深刻的印记,所以每部动画片才会那么的不同。《鹬》里面的小鸟是 Barillaro 上下班路上每天都会看到的“老朋友”,而 Lou 的故事则来自于 Mullins 真实的感受。在 Mullins 小时候,他经常搬家转学,所以在学校里总觉得自己是“隐形人”。“你要么因为不认识大家,要么觉得很难堪,所以希望大家都不要看到自己。所以如果真的有这种一种能力就好了。”Mullins 说,这样才有了失物招领箱里一个不被大家注意的小怪物的由来。而影片的结局,也受到了 Mullins 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父亲在 Mullins 和他的团队创作 Lou 的故事时去世了。所以最后才有了一个看似欢乐又带点悲伤的结局。

和 Mullins 一起接受采访的是 Lou 的制作人 Dana Murray ,她也是皮克斯大受欢迎的《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的制作经理。她对 PingWest 品玩表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故事方面,对质量的严格要求是皮克斯电影能够打动人们的关键。“皮克斯对于质量的要求非常的严肃认真,我们不会发布一个不能打动我们自己的电影。我们经常说 No,这是我们工作里很难的一个部分,然而也是最有效的。”

说 No 是难的,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拉长的制作周期和上升的成本,然而这才是一部好动画和好电影的关键。在商业利益的诱惑面前,如何还能保持皮克斯这样精雕细琢的“匠心”,或许会是值得非常多国内电影人学习的地方。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