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北门、南门、西门公厕内,一共安装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游客只要站在厕纸机对应的特定识别区,面朝人脸识别屏幕,就会有厕纸滑出,同一个人每隔9分钟可取一次纸,如果有特殊情况,现场工作人员会为市民直接提供厕纸。据悉,在游客量较大的南门公厕厕纸用量已从原来每天的20卷减至现在的4卷。(3月20日《京华时报》)
一张厕纸,见证了一个群体的文明程度。不过,小小厕纸所检验的,有时却是不文明带来的无奈——不少人不注意节约,用来擦手、擦鞋,更有甚者将其“扯”进了自己的包里,浪费惊人。以至于一些地方公共管理机构为节约成本,只得采取限量供应或者断供的办法。
文明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养成,为了培养长期习惯,在进行道德教化的同时,采取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或矫正,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看到一张图片,给人留下了很深的感触。图片上是一个孩子的背影,坐在常见的塑料凳上做作业。所不同的是,一根撑衣架,从孩子的衣服中间自上而下穿下,成了一个标准的坐姿矫正器。假以时日,以前习惯弯腰驼背的孩子,可以“坐如钟”。而在应对“中国式过马路”上,一些地方也采取了“技术化的手段”,比如温州市区锦绣路与西山路十字路口装上了“斑马线智能护栏”,当红灯亮起,栏杆自动降下,阻止行人横穿马路。当绿灯亮起,栏杆自动上升放行。
技术对于文明的养成和实现,国内外有很多鲜明的例证。比如在日本,爱知县有50条人行横道安装了红色发光装置,可使交通事故死伤者至少减少四分之一;德国的柏林有一种“自动人行道”,它以每小时15千米或25千米的速度移动。而“人脸识别厕纸机”的使用,可以让原来每天的20卷减少到4卷,足足少了五分之四,这样的结果令人赞赏。
假若,其他类似的领域,也有一个技术性的把关者,让每个人都被迫恪守规则,欲投机而不能,或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比如重新取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不文明的冲动与举止就会得到遏制,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明的素养。透过此,还可以证明,文明确实是一种宏观的道义与素养,具体到每个细胞,则是点滴的习惯与惯常的行为,体现在每个细节之上。我们不能依赖技术,却又不能忽视技术的作用。不断培养习惯,能让守法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