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正式开幕前,由京东国品系列(华为、蓝月亮、格力、海尔、金龙鱼等十余家企业)组成的漫长广告,其时长创历代晚会之最。
冠国家之名,行宵小之事
国品,即国家品牌。
当一个品牌被官方冠以国家之名,其品牌质量,可以看做国家背书。但事实上,这些所谓国品,相当一部分,在过去的一年中都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华为:用单反照片冒充手机照
2016年7月,外媒曝光:华为将佳能单反相机拍摄的照片,放置于华为P9手机页面,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格力:在美受天价处罚,产品安全性存疑
2016年3月,格力接受1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判罚,因其除湿机频发起火事故。
美的:疑似虚假宣传
“一晚一度电”,是美的空调脍炙人口的slogan。但业内人士认为该说法不现实,格力董明珠组也直接炮轰美的“欺骗消费者”。
此外,蓝月亮的荧光剂问题、金龙鱼转基因问题、东阿阿胶涨价问题、洋河部分产品的概念炒作问题等等,其报道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某年的315调查中,“京东水货门”更是直接被引作央视315调查的专题,被多篇新闻曝光追踪……
当品质存在问题的产品,被冠上“国品”的名义,损害的无非是官方机构公信力。
名为国品,实似广告投放
另一方面,“国品”冠名的由来也颇值得推敲。
这些国家品牌的确立,最早要追溯至2016年8月宣布的“国家品牌计划”。在经过三个月的静默期后,格力、海尔等二十余家企业忽然被正式宣布成为国家品牌。但我们发现,该计划的而提出者并非是消协或者质监局,而是央视。
官方表示:“国家品牌计划”是对过去的央视广告招标模式实现的颠覆性创新。除了配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王牌新闻节目广告资源外,将为入选企业定制“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TOP合作伙伴/行业领跑者宣传片”和企业品牌故事,在央视各频道高频次播出;同时,在央视广告中心主办的各类线下活动、论坛上体现企业元素,为企业设立VIP专属通道,全面释放出国家平台的传播价值。
种种修辞都能看出,国家品牌的筛选,与其说是评选,不如说是广告招标更为贴切一些。
对于中标企业来说,成为国家品牌是百利而无一害:首先是央视承诺的广告投放;其次也有相当多的媒体人推测,这些国家品牌也将拥有315晚会、乃至后续央视所有曝光类新闻的豁免权。
而他们要付出的,可能只是去购买一张入场券而已。
仅靠媒体背书,背不出真正的国品与国力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先被认作“国品”的是丝绸、瓷器与茶叶。这三样产品在国外的口碑传播,甚至要早于丝绸之路的建立。
彼时,“中国制造”就是品质的代名词;而数千年后的今天,中国制造却变成了Made in China甚至是Assembled in China。
为避免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高及贸易逆差现象,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新国货等概念,也被小米、格力等企业反复提及。国家品牌计划的提出,与当下的大环境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但央视的国家品牌计划却似乎扭曲了原意:由提高品质,转变为官媒站台、提高品牌可信度。这本来是企业用作占领用户心智的做法,只是营销层面的提升。此外,近期官方展台的抵制事件,也可看作一种降低贸易逆差、从而用国货弥补真空市场的旁门左道。
奈何治标不治本。官媒的背书,不能改变企业产品的优劣,霸王、蚁力神、e租宝等,便是前车之鉴。
国家品牌,应具国之品质
3.15晚会历来被称作“企业大考”,消协也一直秉承着通过监督来提高品质的信条。但是,这种思维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因此,才会有企业以为,通过投标入围国品、获得曝光豁免权,就能维护企业声望、产品口碑。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曾表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相比于想方设法的躲过检测这一大关,直接在源头提升产品品质才是根治之道。
如今,提升中国品牌价值,已经被提上议程,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和媒体,仍然以为依靠欺上瞒下就能混上这波中国制造的风口。诚然,每一个国人都希望我们能拥有自己的三星、波音、苹果公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忽视国货的产品品质;同样,我们也不会接受真正的国品被铜臭味儿所玷污。
百年老字号、大众心中的国家品牌同仁堂门前,始终悬挂着一副对联: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这才是国品应具备的品质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