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电网
你在看电视还是电视在看你? 图源:太平洋电脑网智能化家电普及让大众的家居生活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大到智能电视、冰箱,小到一个可以与儿童对话的芭比娃娃,各类语音功能和人工智能在家居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大多数智能家电用户没有意识到,“监听”问题正从谍战片中走入生活。
配置语音功能的家电产品能通过语音识别对其产品进行控制、搜索或是对话,甚至能分析出用户的喜恶。其中,大多数家电采用如同微信一般的语音采集模式,即按键收录。但也有一些家电的语音收录功能长期开启,将对话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捕获。如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在捕捉到“Siri”字样时就能唤醒服务模式。这意味着24小时语音信息都将处于被监控状态,个人信息或敏感信息都有被偷录的可能性。
不管是怎样的收录方式,这些语音都会上传到第三方机构,通过云端服务器进行文字转换和语义分析后再回传到电视上。但在这之后,这些语音将被删除还是“另作他用”就不得而知了。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用户的搜索内容会被专卖给广告商,使其能根据用户的搜索倾向喜好推送相关的广告内容。虽然一些厂商会在声明或隐私保护政策中强调,不会将客户的语音数据进行保留或出售给第三方,但更多厂商并未针对收集来的语音资料进行说明,只待东窗事发才匆匆认罪。2月6日,电视厂商VIZIO就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其不当搜集用户收视数据并且向第三方提供此类信息提出指控。
这种转售隐私信息的行为目前仍潜伏在阴影之下,难以被监管、追踪以及有效打击。用户往往感知到自己个人信息被泄露,却难以提供出有效的证据。即使泄露被证实,企业也往往都甩锅给“实习生”,或声明中一句“加强管理”了事,难以得到法律监管,也无法将赔偿落实到受害者身上。隐私被“劫持”,消费者却只能得到一张口头上的安全支票。
实际上,即使厂商并未对语音内容进行转售,其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尤其是新兴的智能语音玩具等物联网产品,其云端服务器中储存的信息不但有可能在黑客的攻击下被窃取,还有可能向用户端发送音频、黑客软件等数据,向用户套出更为关键的隐私信息。
安全研究人员Jakubowski曾这样评价这些云端服务器:“通过这些信息你可以轻易找出一个人的家庭及公司地址。他们的服务器遭到攻击是迟早的事。”
如今,在语音控制之后,智能家电把眼光转向了通话。有人士透露,亚马逊的Echo智能居家设备及谷歌的Google Home设备都有望在今年加入通话功能。通过电视、冰箱进行语音甚至视频通话将得以实现。若通话功能大范围在智能家居上应用,其内容的隐私程度将大幅提升,日常信息乃至用户外貌、家庭都将被牵涉进来。
Pew研究中心调查指出,美国人最不愿透露的前三大个人资料中,除社会安全号码及健康状况外,就属通话内容最为敏感。当通话内容也成为阴影中的“人质”,也将引来大众对信息安全的进一步关注。其信息流向将有望变得更安全,更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