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起手机,打开一看,全是各种骚扰信息时,你是否会满腹牢骚?不一会儿,你可能又接到一个诈骗电话,说是你的亲人被绑架了,你是否会觉得这样很烦?再过一会儿,你可能又接到了某培训中心的电话,你是否会觉得你的个人信息已陷于被泄露的危境?
我们每天都要和手机“打交道”。手机一方面方便公众生活,另一方面又对生活造成了干扰,甚至也早已在花样骗术面前变得麻木。
在这个“通话两分钟,直播两小时”的后信息时代,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早已从通话需求转为对高速长时上网的追求。近日,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针对全国10座城市3000多个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6岁到35岁的青年群体中,94%的人表示出门不带手机感到很不习惯,86.8%的人无法适应从智能手机换到普通手机,73%的人通常每隔15分钟至少看一次微信、QQ等社交信息。
“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了,运营商往往在这一天又将成为焦点。这并不完全是因为运营商服务不够到位,而更多的是体现了消费者对这个行当有更高的期待。他们总是希望运营商能提供更多安全、廉价的服务;而对于运营商而言,企业要发展,发展得太快容易产生漏洞,把价格压得太低不仅可会使偃息多年的“价格战”重燃战火,还会缩小企业的盈利空间。但是,归根结底,消费者毕竟买的是运营商的服务,倘若服务无法到位,那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与依赖也会烟消云散。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区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调查发现,个人信息安全、通讯信息诈骗、骚扰电话、网络速度、费用等问题仍然是当前公众比较关心的话题。他们一致表示,我们可以接受上了个“假”大学、找了个“假”对象,但是并不想用“假”通信。在今年的“两会”上,消费者关心的话题也成为人大代表的议题。而最为关键的是,“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这一利好消息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运营商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官方消息。两年来,通讯信息诈骗让运营商背了不少“黑锅”,提速降费也少有公众感知效果,而这次运营商和消费者之间似乎达成了少有的默契。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优质的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营销,服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营销,而营销则是希望给消费者提供持久有效的服务。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长时间以来,如何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更好地完成提速降费、保障通信信息畅通,既是消费者的一贯诉求,也是运营商应尽之责。
总之,运营商不让消费者灰心,别拿服务不当营销,在这个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季节里播下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