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教主董明珠:历时半年 深度调查“拜实业教”

游客 2017-03-13 11:44:32    201171 次浏览
教主董明珠:历时半年 深度调查“拜实业教”董明珠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徐昙

早上8点15分。

一群身着统一蓝色制服的男男女女,潮水一般从马路对面匆匆而来,涌入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一会儿的工夫,身影就消失在高楼厂房中,这个足有150个足球场大的家电制造王国,每天“吞吐”近3万名员工,百余辆大巴车早晚十几次穿梭往返,将他们送到珠海的各个角落。

《中国企业家》记者2月19日来到格力总部当天,董明珠正在长沙参加《天天向上》的录制,她之前并不知道这档节目,“原来是个脱口秀,站到台上我都是蒙的。”结束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之后她飞往北京,另一档央视的节目组也在等她。

成了网红之后,董明珠的社会角色更加多元,企业家 网红 中国实体经济代言人 城市大使,也使她更具眼球效应和争议性,而这一切正是她在为未来而战。

“只能五分钟。”董明珠对等在酒店门口要求采访的《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将近20分钟的时候,一直跟随左右的北京格力总经理周天宇打断了采访,董明珠起身,半开玩笑地说,“我看给你50分钟也不一定采访完。”

对比春节前的那次采访,董明珠整个人更加放松了。

那个时候,格力对银隆的收购以失败收尾,她转而以个人名义进行投资,但这并没有打消盘旋在她身上的那些质疑:做手机、又做新能源汽车的董明珠是不是过于激进了?跨界幅度是不是太大了?曾经的“单打冠军”格力是不是已经落入了多元化的“陷阱”?

这样的问题总让她很抵触。

“格力手机什么时候大规模量产?”

董明珠:“我说2017年你也不信吧?”

“银隆什么时候推出新能源乘用车?”

董明珠:“我现在告诉你时间,到时候出不来怎么办?

与2012年喊出“5年再造一个格力”,和动辄就要与雷军“对赌10亿”相比,董明珠出语依然犀利,但又有了一些不同,那就是很少再去昭告什么“大目标”,尤其避谈数字。

也许,在高调展示了格力的野心之后,现在董明珠最需要的,是外界对格力的信心和耐心。

突围

“这些地方都是要扩建的,今年压力山大。”

顺着技术员陈庞手指的方向,新厂房用地已经用围栏围起,但尚未破土动工,约有上百个大货箱占据了道路两侧,里面是精度最高的数控机床,用来加工格力机器人所需要的核心零部件。

最近,格力将原来的智能装备业务分拆成为三个部分,南水的工厂主要生产机器人,北岭的机械所主攻自动化的生产线,而目前这个坐落在暨南大学的旧厂房则主要进行上游技术的研发。

董明珠说这称不上什么“大动作”。相对千亿级的空调业务,智能装备还只是格力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单元。2013年,它只是自动化设备制作部,2015年有了2000台机器手的产出,也成立了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之前都是内部消化,今年开始对外销售了。”

按照董明珠一贯的思路,格力的产品从内到外都必须实现自主研发,比如计划推出洗衣机,那么就要先生产出内部滚筒模具,而不是像其他企业那样依赖外部采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国外进口的需要300美元一个。”

格力的模具厂2016年正式对外营业,好多订单都是此前并未涉及的领域。最难的一个任务来自于某欧洲顶级汽车品牌,模具厂的技术员周阳指着那个进风口部位的模具说,这上面很多孔洞,难度是最大的,很多国内的模具厂都不敢接。据说,当时的协议非常严格,如果不能按期交付,生产线出现每一分钟的延误,就有可能赔偿几千美元的损失。

这个活儿也是董明珠给揽回来的。像其他的部门一样,模具厂会接到老板很多“奇思妙想”的要求。在北京开两会的时候遇到雾霾,董明珠回来就想做一个不耗电的空调,工程师最开始都表示不可能,可是在她的高压下,两年之后格力推出了光伏空调。

“一个新技术的研发,在研制过程中失败多少次,损失了1个亿,2个亿,只要研究的方向没有错,我都是允许的,”董明珠说,“没有理由说一研究就要成功,但是最后一定要成功。”

这样的压力让周阳经常晚上都睡不着觉。

“有最后出不来的吗?”

“董总说的那些,还真没有完不成的。”

在董明珠看来,“当一个人说没有压力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可能再进步的。企业发展本身就是不破不立的。”

智能装备业务也是在三年的漫长推进中,才终于有了可以“拿得出手”的机器人。最初,第一代基本上就是组装产品,到了第二代有了一些零部件的自我研发,但是核心产品依然是从德国、日本进口。到了第三代才有了一个大的突破,机器人里面的减速机、控制器、电机三大核心元件都可以内部生成了,借此砍去了1/3的成本。“否则投放市场,是没有价格上的竞争力的。”陈庞说。

同样的事情,放在另一国内家电巨头美的身上,可能是不同的故事版本。

2016年,美的斥资百亿欧元,一举获得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95%的股权,2017年美的或许在机器人领域再次出击,最近有消息称,此次其目标为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以色列机器人公司。对格力的多元化业务一直颇有微词的家电专家刘步尘认为收购的方式能够更快地使企业切入这一市场。

“中国企业除了并购,难道就不会别的了?”对于这个问题,董明珠毫不掩饰她的反感,“现在很多企业经常讲,我们创新了,跟别人合作了,买了哪个技术了,但我认为买的只是人家的过去,如果它有未来,它不会卖给你,是吧?”

在董明珠看来,技术就像一个生命体,是动态进化的,买入技术,没有跟着技术一起成长的团队,那么很难实现技术的再升级,“你买的东西越深奥,你越搞不懂。”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购都是一条占领新兴机会的捷径,当然,最直接的效果是扩充企业规模,在美的合并东芝业务、海尔合并GE家电之后,2016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都超越了格力,三者分别为1164亿元、843亿元和824亿元。按照刘步尘的分析,库卡的并表将为美的增加几百亿的收入,而反观格力,目前还缺少这种大幅增值的业务来源。

作为空调业无可争议的“老大”,格力在国内空调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是否已经碰到增长的“天花板”呢?格力电器的董秘望靖东对《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记者说,2016年清库存的效果很好,格力历史包袱基本上甩得差不多了,与此同时,格力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利润率。中央空调和海外市场都成为新的增长点。

相比于内销市场,格力的海外市场一直都进展平缓,如今格力的产品已经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巴西和巴基斯坦也建立了生产基地,但是外销业务的收入占比一直不到20%。

“现在占比不大,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未来才有一个更大的增长空间。”望靖东将格力的海外布局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即首先在中东、非洲、东南亚,下一步再深度开拓欧美市场。

品牌和渠道是两个最大的阻力,这是海尔以55.8亿美元的高价竞得GE家电的逻辑,也是美的买入东芝家电的逻辑,可以同时获得现成的品牌影响力和分销渠道。但格力却依然坚持自己的逻辑。

“这些品牌和部门现在自身盈利能力都比较低,中国企业拿过来能不能改造它的利润?不能说只是拿过来一个品牌,利用中国的一个成本优势去扩张,这不是格力国际化的目标。”望靖东说。格力宁愿起步更慢、更艰难,但要更扎实。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格力和美的的不同选择,表面上是经营策略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制造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两种路线分歧。“是迅速做大,还是稳扎稳打?”

“速度增长的意义在哪里?”董明珠反问。

冒险?

格力需要速度吗?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格力仍然以每年200亿的加速度增长的话,那么董明珠所遭受的非议可能就不会出现了。

转折点在2015年。2012年,格力电器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董明珠提出了“2018年2000亿”的目标,此后两年,格力顺利实现了每年200亿的增长任务,直到2015年,全行业都陷入整顿和萧条中,格力也未能幸免。

做了格力20年经销商的袁亮(化名)见证了最艰难的一年,“多年的库存压力都集聚到2015年,一下子爆发了。”

在这一年,格力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那些对格力和董明珠的质疑也因此开始放大,有人说董明珠的两千亿目标是“大跃进”,有的则将格力的业绩下滑归咎于董明珠的一意孤行和多元化策略的失误,格力做手机也成为批评她“冒进”的一个靶子。

刘步尘就很坚持这一点,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的时候依然表示,“在朱董联手掌管格力的时代,他们两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董明珠是油门,而朱江洪是刹车,现在缺少了后者,格力成了疯狂的赛车了。”

最早在2015年1月初,董明珠放言“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之后的3月份,她公开表示格力手机很快将会上市;而在6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还强调未来目标5000万台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但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格力手机依然仅限于内部采购,不仅作为员工的年终奖,而且也作为对经销商的奖励。

“自己的产品自己没信心,别人怎么有信心?”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董明珠都坚持格力手机是最好的,甚至在跟上级领导见面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推销手机。

一直以来,董明珠都是一个对自己的判断很笃定的人。

客观上来说,格力做手机并没有先天优势。从技术层面来说,格力授权的专利高达15862项,但其中没有几个跟手机业务相关,从生产角度也存在短板,按照董明珠的说法,格力手机没有量产的原因就是产能跟不上;再说到渠道,目前,格力二代已经在商城开始销售,但线下却尚无布局,空调和小家电的传统渠道优势或许难以借力,“我们这个渠道卖手机不太可能。”不折不扣的格力“粉丝”袁亮认为。

“手机坦率来讲不是我们的强项,确实挑战还是挺大的。”望靖东说,“不过我觉得追求极致、追求用户体验的这种理念运用到手机研发里面,就是格力手机的竞争力。”

董明珠的内心就没有一丝怀疑吗?

“为什么要怀疑自己,我从来没有判断失误过。手机也是一样。”董明珠说,“并不是说我今天生产手机,就意味着马上实现几千万台,是有一个时间沉淀的。”

2015年年底,格力成立了通信技术研究院,目前,在格力电器珠海总部,已经建有两条手机生产线,但处于“绝对保密”状态。董明珠2017年的“目标”之一就是手机的大规模开售。“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供不应求。”

同样坚决的,还有对银隆的收购。

一位格力员工曾经评价董明珠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毕竟,当格力电器对银隆的收购搁浅之后,很多人都判断董明珠会就此收手,抛弃“造车”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谁又能想到她会以个人投资者的名义,以全部身家去做一件大家都不看好的事情呢?而这也是董明珠认为“在2016年最得意的事情”。

格力电器2月21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董明珠个人在银隆的持股比例已经占到10%,据之前银隆股东众业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12月底的公告,董明珠当时还只是排名第五大股东,占比7.4627%。这也意味着近两个月内,董明珠又进行了为数不少的追加投资。

“错过珠海银隆,格力将错过一个时代。”董明珠没能阻止格力与银隆的“失之交臂”,不过,她以自己的力量又将两者拉回到谈判桌前。

刚刚,两者签订了未来一年的相互采购协议,总额不超过200亿人民币。其中,格力向银隆采购新能源车辆及储能设备,预计10亿元,最主要的是银隆作为买家,预计向格力采购80亿元的智能装备,还有110亿元的工业制品,其中包括电机、电容、模具、汽车空调等。格力电器的公告中提到,珠海银隆在2017年目标为实现30000辆左右的新能源车辆销售。

“汽车领域对空调的效率、效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会更高,这也是格力的优势,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望靖东说格力之前的收购计划也是对此作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所以未来两者的业务共振应该会更多。

而从董明珠的角度,对银隆的并购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短期内的业务协同,更重要的是未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

“新能源汽车已经能让我们和其他国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了,它是创造性的改变,不是模仿性的改变。”董明珠说,“产品本身就应该是环保的,否则都做破坏环境的事情,再去搞环保,不是废话?”

2014年,董明珠获聘为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宣传大使,这也是她诸多公共角色的其中之一,2017年2月16日,她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一起,成为中国实体经济的代言人;而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董明珠也将提交与实业相关的议案。

“我觉得供给侧改革提出来以后,政府做的一件最大的事,就是要用倒逼机制,要求企业必须严控质量,不符合要求,就不能流通到市场中。”董明珠经常提起一些检测机构与企业之间“互行方便”的案例,前者不是“把关”产品质量优劣,而是看关系深浅。

“有些企业死掉就死掉,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很正常。劣质的东西淘汰就很正常,为什么要把他们保护下来呢?”在她看来,中国制造整体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很多企业家需要从观念上去转变,“潜心修炼,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

原则

直到聊起王健林的时候,僵持的采访气氛才终于被打破。

尝了两口面前的小点心,董明珠说太甜了,连同桌上刚刚剥下来的橘子皮,用纸包起来,起身扔到了垃圾桶。

跟董明珠稍有接触都会发现,她是一个心细如发的人。一位格力的员工对记者说,董姐几乎能叫出每一个采访过她的人的名字,甚至记得当初提的问题。只要在格力总部,她几乎每天都会在车间巡视,对格力的产品性能、厂里的技术和设备都很熟悉,格力刚刚推出的蒸汽洗车机,就是她给起的名字——杯水车新,很好地概括了产品“1升水就能洗净一台车”的功能。

“领导把小事管好了,企业就没有大事了。”董明珠说,而她管理小事的方式,就在于“挑错”。所有格力产品的外观都要经过董明珠的审核,如果觉得不漂亮就要打回重做;即使在偌大的车间,空调温度有一两度的变化,她也一进便知。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董明珠在企业坐镇,整个厂区的神经紧张度都会陡然增加。

“要求高、标准高,这一点确实让大家的压力很大。”望靖东从2002年就进入格力,是和董明珠共事十多年的老员工,“要求一个事,就要马上做。上午布置的,下午就要出结果,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

“她会经常发脾气吗?”

“发脾气的时候很多啊。她的容忍度比较低嘛,所以发脾气的门槛也是比较低的。”望靖东说。

董明珠也毫不掩饰自己火爆的脾气,在《鲁豫有约》的节目中,由于员工没有准时安排好车,董明珠马上就发怒了,“不把你们撤了才叫怪!”即使已经下班了,在车里看到员工边走边用手机,她也会嘟囔一句“这样对眼睛不好”。

“重复的错误,低级的错误,她是很难容忍的;如果是原则性的错误,她会发很大的脾气。”望靖东说。

董明珠曾把自己的管理概括为一个“狠”字,对员工狠,对自己更狠,提到对自己的要求,她说,“管理,不允许犯错,战略,不允许犯错。”

2001年,董明珠刚刚上任格力的总经理,淮地分公司就出现了高管内乱事件,地方负责人欺上瞒下,将公司利益暗自输送给自己和部分股东,远在珠海的董明珠开始并没有觉察此地的异常,直到事态进一步恶化。在《行棋无悔》一书中,这位公认的“铁娘子”回忆了那个时候纷乱的局势,彼时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格力的经销体系形成重创。

那个时候的格力,只有6000名员工,而今,格力的员工已经超过了7万人。在一次采访中,董明珠曾经提到一件小事,以前格力园区有垃圾桶,可是垃圾还是随处可见,后来干脆把垃圾桶都撤掉,颁布一条规定,谁扔垃圾开除谁,结果100多万平方米的公司里反倒彻底清洁了。因此,她觉得一定要强调制度,“100个人,如果各自乱走的话,那肯定不成队伍,就要像军人一样统一步调。”

“制度建设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

董明珠:“领导者也要融入其中。”

“怎么理解?”

董明珠:“你自己首先要遵守这个制度,如果作为领导者破坏了这个制度,你再训斥也没有用,只有身先立行,之后怎么训斥他,他都觉得应该的。”

有人把董明珠称为家电女皇,这不仅仅是因为格力在市场上的江湖地位,有一部分也是因为董明珠的“大权在握”,如今,卸任集团董事长的她依然在格力电器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双职,连她自己也不避谈“集权”,“在决策上一定是集权的,但在执行上,是分权的。”

这套机制如何来发挥作用呢?望靖东在采访中谈及一个故事,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把1/3的兵力都分给了格里希元帅,派他去堵截普鲁士。后来,即便滑铁卢的炮声都传过来了,格里希手下的将军都不断劝说要调转马头回去增援,但是他却坚持执行拿破仑的命令。而如果他能够随机应变的话,胜负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负责人也要根据战场的变化随时调整战略。如果事事全部去请示,去汇报,其实也是不负责任、没有担当的。”望靖东说,“有些事情,董总也在了解、学习、提升的过程中,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去解释,去说明。如果解释充分,她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则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

“年轻人都很有激情,都急于成功,所以往往做出的决定,都有点急功近利,这一点我不是太认同,我宁可输,也不愿意那样去做。”在谈到最近她参加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中与搜狗CEO王小川的分歧时,董明珠说“依靠破坏规则的方式去赚取暴利是一种错误的商业观,节目应该避免这样的价值导向”。

“坚持原则的情况下,结果不好也没关系吗?”

董明珠:“可以这么说。”

博弈

每天五点半,格力厂区的广播如时响起,员工稀稀疏疏地走出公司,这是最早离开的一班人,更多的人会留在这里直到深夜,格力的大巴车间隔半个小时一趟,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才会送走最后一批。

从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来说,二十多岁的格力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就像一台系统精密、流程严谨的机器一样可以自如运转。董明珠说即便她出差在外,格力的监督机制和实行制度也能够保证这家企业正常运行。但如今格力需要的是突破。

“循规蹈矩地运转肯定可以,但是,现在其实要做的是能发现问题,我的角色如今不是再去讲怎么做,而是尽可能去找问题了。”

而且,这个企业或许也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我保护的地步。2016年的险资举牌,就让格力电器经受了一场虚惊。

“没什么好惊的,格力又不是万科。”董明珠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表示那个时候她并没有丝毫的担心。

但是格力其他的员工却没有这样的淡定,望靖东谈起当时的情形,就表示公司很多人还是挺担忧的,对方的目的是什么?资本进入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万科、南玻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格力会不会也重蹈覆辙?

“我觉得这个事情放在任何人身上,肯定是有压力的。如果董事长和掌舵人,也去谈焦虑的话,那么这种情绪在下面就会更放大了。”望靖东说,那个时候,董明珠就告诉他们,天塌下来,首先是她顶着。

1月18日,深交所网站披露,董明珠在1月16日增持格力电器13万股,这已经是其在一个月内第二次增持;格力其他三位高管也分别在2016年底进行数目不等的增持,四人相加总计近4000万。这会是一种有意识地增强管理层控制权的集体举动吗?

望靖东否认了这个解释,“还是出于对企业前景的看好,数目也不是很大,还上升不到强化控制权的高度。”

在很多场合,董明珠都谈到自己与格力的那种“生死相依”的关系,对她而言,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但实际上,董明珠在格力仅占0.74%的股份,珠海国资委100%持有的格力集团占据18.22%的控股地位;对比方洪波,其在美的的持股比例达到了2.12%。

一直以来,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之间的关系就很微妙,“父子”矛盾更是不断升级,2016年11月,董明珠辞去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职务,这也让一些人猜测,这是否也会是董离开格力电器的序幕呢?

博弈局势在不断变化,随着双方筹码的变换,平衡也会被打破和重建。一位离职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到,出事情的时候,大家都会骂董明珠,但是要选择谁来主持格力大局,还是会选她。“除了她,还有谁呢?”

这也是2018年格力董事会换届的时候,股东所要考虑的问题。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