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谈雾霾治理:相关研究就该成为一门“显学”

游客 2017-03-11 08:57:28    200772 次浏览

(原标题:雾霾研究就该成为一门“显学”)

“谁攻克雾霾形成机理重奖谁”,这句话这两天刷了不少头条,它出自李克强总理之口。

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针对中科院院士、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代表建议的,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我国北方雾霾的成因、发展趋势、环境影响与应对”研究项目,李克强总理表示:“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几次讲过,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我们愿意给予重奖!这是民生的当务之急啊。我们会不惜财力,一定要把这件事研究透!”

当前雾霾治理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在减排、执法等方面都有实际行动。但如何提升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仍是一个大问题。

最初面对雾霾现象时,无论是科研界还是治理部门,都首先想到的是过去东京、洛杉矶、伦敦等国外的烟雾事件,并以此作为具体的定性、治理应对参照。

但包括周卫健等在内的诸多科学研究都表明,中国的雾霾与国外烟雾事件的形成机理,确实存在差异,若完全沿袭既有的治理经验,治理的精确度和效率,难免打折扣。在此背景下,鼓励科研界加强对中国雾霾的科学研究,很有必要。

近日,就有多名代表建议制定《雾霾白皮书》,认为其内容应包括雾霾成因研究、雾霾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防控措施等。这些都呼吁对雾霾基于专门研究基础上的科学治理。

“愿予重奖”,体现的也是对用科学思维引导雾霾治理的决心。本来雾霾防治就该以中立性的科学研究为指导,而科研成果也有赖于在实际治理中得到检验,这也需要环境治理者多跟科研机构直接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让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反馈到治理行动中来。

而当前,也已有不少科研团队参与到雾霾形成原因和其危害性的研究中来。如媒体报道,2015年底,浙江浙医二院—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就首次证实了细胞自噬行为与雾霾导致的气道疾病之间的关系。该成果还在国际权威的细胞生物学专业期刊——《自噬》杂志上在线发表。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少,应该引起公共部门的重视。

多将科研成果反哺在治霾上,也能让治霾少走些弯路。在洛杉矶烟雾的发展初期,由于政府和民众都对环境科学及相关工作的进展不感兴趣,不仅增加了谣言的滋生,也令烟雾的防治如盲人摸象。后来,空气污染研究成了洛杉矶历史上研究第二多的课题,这对此后的治理进展功不可没。

大气污染防治,事关每个人的呼吸质量,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而有效治理的前提,便是建立在科学施策的基础之上。相较于雾霾的严重和普遍程度,当前对于雾霾的科学研究,仍显得远远不足。

如何提升雾霾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让之成为一门显学,李克强的“谁攻克雾霾形成机理,重奖谁”的承诺,是一次正当其时的倡导。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