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政协委员建议大力推动农用无人机产业发展

游客 2017-03-10 14:41:38    201138 次浏览

政协委员建议大力推动农用无人机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由以前的农业生产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国内出现了大量规模适中、能够持续发展的小型农场或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的大规模以及技术化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势在必行,植保无人机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与传统的植保机械相比,喷防效率和效果都有明显提升,特别适用于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植保喷防。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清华认为,基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植保无人机在未来将成为我国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主要推动力。

陈清华委员表示,农业植保无人机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是操作高效安全。植保无人机一天可作业30垧地,效率是人工喷洒的几十倍,多旋翼农用植保机在田间地头就能升起降落,非常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形农田和不同种类高矮的农植物与树林,相邻农田种植不同农作物情况下也可精准喷洒,配备先进的导航自驾系统,可以通过地面基站或者一台笔记本电脑设计飞行路线,实现飞机自主喷洒农药。而且,植保无人机远距离遥控操作,避免了喷洒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农药接触范围内的危险,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

同时,灭虫效果好。利用农业植保无人机向下的强烈旋转气流,喷洒农药过程中可以在翻动和摇晃农作物时,使下方的农作物形成一个紊流区,非常均匀地喷洒农药,因此能将部分农药喷洒到茎叶背面和根部,这是目前人工和其他喷洒设备无法做到的喷洒效果。由于无人机下旋风力集中而有力,采用超细雾状喷洒比较容易透过植物绒毛的表面形成一层农药膜,均匀而有效地杀灭害虫。

另外,节水节药利环保。植保无人机喷洒技术采用喷雾喷洒方式,可大大减少水和农药的使用量,与传统人工施药方式相比,飞机作业省药30%、省水90%,有效解决农药残留及土壤、水源污染问题,喷洒农药用量少,环保效果好。同时,规模化喷洒方式有利于政府植保部门对农作物质量的把控,减少对环境和农作物的污染。

不过陈清华委员也指出,农用无人机产业目前还面临着多道难关。一是价格偏高,销售市场很难打开。目前农用无人机价格一般在4万至8万元,且除河南等个别省市外都没有纳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畴,普通农户买不起。二是缺乏行业管理相关标准和管理机制。目前,农业航空政策相关法规体系不完善,与农业航空相适应的农田作业环境基础建设被忽视,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制度上缺少支持农业航空发展的公益性安排。三是缺乏专业培训,农民抗风险能力低。由于目前无人机结构复杂,培训起来注意事项较多,上手难度较高,同时市场规模较小,缺乏专业飞行服务团队。

对此,陈清华委员建议国务院明确航空植保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规范,实现政府对航空植保产业技术产品质量和作业安全的有效监管,确保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还要将农用无人机具纳入相关农机惠农政策中,加大补贴,降低农业植保无人机使用成本。同时,明确对于农业高科技研发的新型农业机具补贴实行滚动更新。

另外,农用无人机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养也要加强。陈清华委员建议政府积极与农用无人机企业展开合作,结成产业联盟,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农用无人机技术含量和抵抗复杂环境能力。加强农用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农用无人机植保作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而在保障机制方面,陈清华委员建议设置相应的保险产品,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无人机飞行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对无人机设置机身险和第三方损失险等保险产品,可以实行全国联保。

阅读延伸

农业是运用无人机的理想领域之一。近两年来,无人机已然成为农业投资领域追捧的一大热门,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有上百家企业涌入。随着飞控系统、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农用无人机的应用,使灌溉、喷洒农药、播种等变得更简便、精确而有效。

1.土壤和土地分析。无人机可以在农作物种植之初提供指导,它们能够呈现早期土壤精确的3D分析图,这对播种的整体规划大有裨益。在播种之后,土壤分析又为随后的灌溉和氮含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种植。目前市场上先进的无人机播种系统可以提高75%的工作效率,并减少了85%的成本。这些无人机将种子和营养物质共同投射到土壤之中,提供植物成长所需营养。

3.农作物喷洒。例如超声回波或LiDAR(激光探测与测量)远程测量设备,让无人机能够根据地貌和地理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避免冲撞。最终,无人机能够扫描土地并且喷洒一定量的液体,调节与地面的距离并实现实时喷洒。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喷洒的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残留在地下水源的化学物质。专家表示相较于传统的机械操作,空中喷洒能够提速5倍。

4.农作物监控。土地面积大、农作物检测效率低下是现在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难以预测的天气状况更加剧了监测的难度,因此耗费了更多风险防护和土地维护的成本。此前,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监测方式,卫星图像也显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拍摄图像要提前预约、图像一天只能拍摄一次,而且像素不高。此外,这种方法耗资无数,多云天气的图像质量更是难以让人满意。如今,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监控能够展现农作物的详细生长状况,并且指出工作低效的环节,进而提供更优质的农作物管理方式。

5.灌溉。配备高光谱、多光谱探测仪或者热传感器的无人机能够自动检测出干旱或者需要灌溉的地区。此外,一旦农作物开始生长,无人机还能够测出它们的植被指数以及热能标记。

6.农作物健康检测。在农作物种植中,检测它们的健康水平以及农作物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感染至关重要。通过可见光(VIS)和近红外光(NIR)扫描农作物,无人机能够探测哪些植物反射异常的绿光和近红外光。此类信息经过整合后,形成一份多光谱图像,进而追踪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它们的健康状况,这类及时的反馈能够拯救一整片果园。此外,如果发现了这类疾病,植物也能够尽快接受医治和监管。这两个功能提高了植物抵御疾病的能力。对于没能成活的农作物,农民也能计算相对精准的损失,并选择相应的保险政策。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