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质量堪忧 跨境电商寻信任背书

游客 2017-03-10 03:23:00    200750 次浏览

进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不仅受到消费者关注,同样也是跨境电商企业保住口碑的“栈桥”。3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考拉海购与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监测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跨境电商产品质量共治方面开展合作。原本是因为“品质、安全、有保证”才选择跨境电商平台购物的消费者,如今也不一定能完全放心,为此企业开始寻求更多信任背书。

寻求信任背书

为保证产品质量,跨境电商企业对产品的监管过程正逐渐由“事后”向“事前”转变。根据此次网易考拉海购与国家监测中心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质量共治、协同处置等机制共建以及信息发布合作展开。如建立常态化的跨境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作机制,共同商议制定跨境商品自检自控计划,并按照各自职能落实抽检、反馈及处置等工作;在数据共享方面建立跨境电商行业数据信息机制,及时发现、预警、防范质量风险。

据了解,国家监测中心于2015年8月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同意成立,是采用风险监测手段,探索完善跨境电商检验检疫监管的新模式。网易考拉海购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双方建立合作后,将对跨境商品的质量监管方式进行更多尝试。如在法律法规及双方内部规定框架内,国家监测中心将支持网易环球购在跨境电商、贸易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跨境电商行业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实际上,此前包括、贝贝网等在内的跨境电商平台,也曾通过与有关的入境检疫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合作,目的都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品质保证。

去年10月,唯品会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共建全球质量溯源体系合作备忘录》,希望借此收集并传递商品的质量信息。贝贝网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为了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贝贝网在2015年就上线了商家入驻质检产品,要求每个入驻的品牌,在资质审核通过后都需要送检5款不同的商品给到品控部门进行检测。此外,去年贝贝网还与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多个政府部门建立合作。

 质量问题凸显

跨境电商的兴起源自于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但伴随近年来跨境商品监管体系越发完善,有关跨境商品质量问题的内容也频频被曝光,这是跨境电商企业急于寻找信任背书的原因之一。

根据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公布的1月未予准入食品和化妆品信息,共有403批次产品因为质量问题或标签不合格等原因而被拒绝入境。其中包括了来自韩国、日本等地的多个“大牌”商品,像韩国的兰芝、日本的日清方便面均榜上有名。根据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这些产品被限制入境的原因有包括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未获检验检疫准入、细菌超标等。

除此之外,相较于国内传统的电商企业,消费者在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物,如果遇到售后问题,维权的难度可能会更大。消费者褚女士表示,她此前曾在一家跨境电商平台上购买过化妆品,但在使用过后发现与以前在专柜购买的感觉不一样,所以找到平台客服要求退货。

但客服以商品的批次和流水线不同等原因拒绝退货,并称这是卖家的问题,平台并不负责。有业内人士表示,原本消费者想要验证所购买的商品是否是正品的难度就很大,如果跨境电商平台还不能与境外品牌实现货源的直接对接,那消费者想要退换货的可能性很低。

实现多元监管

消费者根据经验或自身所掌握的资料来鉴别商品的真伪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依靠跨境电商平台自身的力量,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也是一件难事。完善跨境电商产品质量保证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加大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问题的监管力度,建立并完善质量溯源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知名IT律师赵占领称:“海关质检部门要在报关流程上加强对跨境电商平台的监控,防止假货流入;并对电商平台上的数据和产品进行监管,防止出现假货出境绕一圈变正品的情况。跨境电商平台要明确自身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双方应是买卖关系而不是委托关系。电商平台要建立自己的保税区,从境外购买商品后再卖给消费者,既让消费者有证可查,也可对平台自身形成监督。”

北京商报记者 吴文治 陈克远 实习记者 赵述萍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