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支付进军中国后,曾被寄予厚望,被视为支付宝、微信的大麻烦。结果不如预期,这也预示着中国近场支付(NFC)模式败北。
根据调研公司Analysys的数据,2016年,中国市场被支付宝和微信主宰,两家分别占据了50.42%和38.12%的市场份额。而上线一年的ApplePay不仅和这两家没法比,其排名连市场的前十都到不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支付作为一种基础金融服务,上可以上升到经济金融“大动脉”,下可以渗透到百姓生活的各条“毛细血管”,早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铺设客户入口、吸引客户注意、增强客户黏性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来的深耕细作,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牢牢把控了小额、高频的支付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Apple Pay的世界中没有卡,只有N FC设备。不同于其他线下支付扫二维码的方式,苹果支付只需要一台具有N FC设备的移动电话或是平板电脑,甚至手表也可以完成结账。过程极为便捷,只需要将手机放置于读卡器前并通过指纹验证即可。无需点亮屏幕寻找支付软件,也无需输入支付金额,只要绑定的消费卡中额度足够,支付即可在瞬间完成。
当这种支付方式遇到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推出的“云闪付”,貌似天作之合。“云闪付”是一项具备实体商店销售点PO S机“闪付”能力、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能力的移动支付产品。一方面,中国银联在PO S收单市场优势明显,而且拥有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可以解决N FC支付发展的最大障碍——— 受理环境。中国支持“云闪付”的PO S机已达700多万台,全球范围内适用商户超过千万户;另一方面,苹果掌握了移动用户这一端,跟银联在支付标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的对接,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N FC在使用环境和使用方式上的教育成本,进而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推动近场支付向前发展。随后,大批手机也效仿加入N FC功能,参与支付战斗,小米Pay、华为Pay、Sam sung Pay等各种手机企业的支付应用不断问世。
可惜雷声大雨点小。N FC支付连晚集也错过了。移动支付的推广依赖渠道和场景。新支付时代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场景建设。线下支付的特点就是跟着场景走,金融服务需要与具体场景直接对接、无缝融合。互联网巨头无一不是拥有丰富的场景入口。2015年以来,滴滴和快的、58同城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等相继合并,O 2O线下场景争夺的火药味可见一斑。微信和支付宝有着电商和社交场景的优势,并通过补贴、并购等活动大力布局线下场景,已经在用户和商户数量等方面构建起护城河。相比之下,即使绝大多数商家都支持N FC支付,但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大把撒钱,而仅靠便捷、安全及银行信用,消费者难以买账。即使模仿“砸钱”搞优惠活动,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使用新兴的N FC支付,然而若没有与用户直接建立场景连接,就将缺乏向海量用户传达优惠消息的网络平台。
N FC近场支付相当依赖终端环境,也就是需要硬件终端改造(非接触式支付的PO S机)。数据显示,在人均PO S机数量上,中国大概是185台/万人,而支持N FC的PO S机约为75台/万人。在金融消费市场更成熟的日本和韩国,这个数据大概是600台/万人。对商户来说,贴个二维码几乎没有成本,但支持N FC需要进行软件升级或者 硬 件 替 换 。一 台 具 有N FC支付功能的PO S机市场均价约2000元,面对高昂的入门费用,小型个体经营者更倾向于店铺二维码的收款方式。N FC在推广过程中若不采取大范围补贴行动,小型零售商将成为用户应用场景的盲区。
此外,N FC支付在国内一些场景中体验欠缺,要么是商家员工不会用,要么沦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刷卡,有时消费者还需要输入密码、进行小票签名,费时费力。
内忧外患,以Apple Pay为代表的N FC难逃市场惨淡的厄运。Apple Pay挺进饱和的大陆移动支付市场并非易事,面对微信与支付宝两大巨头,苹果公司充分利用其具有的优势,并针对用户规模上的劣势对症下药,才是有效的方法。由于Apple Pay只能在部分最新的苹果终端设备上使用,这无疑限制了用户规模的扩大。如果ApplePay作为一个移动支付APP,也可以在包括Android系统在内的手机上使用,就可以大大扩大其用户规模。如果使用A pple Pay这一移动支付APP的用户数量有了大规模提升,也将促进商户对原有的PO S机进行升级改造。但这无疑面临苹果闭环系统和经营策略的抵制。
面对“云闪付”出师不利,商业银行怎么办?从2016年7月开始,各家商业银行开始“移情别恋”推广自己的二维码支付产品;2016年12月12日,银联正式推出了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品,满足跨行之间互联互通的市场需求。银行系加码二维码,想重新在市场分得一杯羹。无论如何,场景建设是银行支付产品发展绕不开的门槛。未来消费场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系支付产业发展不仅是支付工具的创新,更是源于背后的市场需求、商业模式、生态圈等一揽子工程,还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