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互联网金融”连续第四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在今年的报告中,控风险、防风险已经成为该行业在未来调控中的主要基调。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从“促进”到“异军突起”再到“规范”,直至2017年的“高度警惕风险”,报告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表述,风向的转变并非是突然的,而是渐进的。
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被写入报告的第一年,报告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样的定调也正符合2014年被更多行业人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大量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细分领域纷纷崭露头角,“普惠金融”成为行业的宗旨,投资者开始了解到这一词汇。
经历了2014年的起步,互联网金融在2015年迎来高速发展期。2015年的报告中,共有两处提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014年互联网金融可谓野蛮生长与风险暴露并存,2015年监管力度逐渐加强,2016年监管已经成为行业重点,“监管元年”一词逐渐被提出。从“互联网金融元年”到“监管元年”仅仅相隔1年。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共有1302家P2P平台死亡,668家跑路。
2016年接连多起负面事件爆发,e租宝、中晋系、泛亚等重大风险事件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急刹车”,监管正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首要基调。
监管加速连续出台的背后推手正是大规模、多花样的风险事件渗透进了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多个领域,包含证券、保险、银行、信托等。由此,分类监管的推进也随之加强。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2335家,贷款余额增至8857.76亿元,预计今年底或超1.3万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间隙表示,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已进入“清理整顿”阶段,在处置不同形态的互联网金融时,要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