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组织对虚拟运营商新入网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抽查暗访,结果却不尽人意。暗访31家转售企业营销网点总计186个,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网点22个,违规比为11.8%。
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业已满3年,虚拟运营商正由试点转向获取正式牌照。但虚拟运营商面临的实名制监管问题使其距离“转正”的日子越来越远。
野蛮生长下的隐患
2013年初,工信部下发《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2013年底启动牌照发放,先后有5批42家民营企业获得移动转售临时牌照。目前,移动转售业务已经有超过4000万用户,用户数超过百万的大型虚拟运营商也已经突破10家,虚拟运营商试点目前已形成规模。
不仅仅是规模,虚拟运营商还带来了鲶鱼效应。在腾讯科技过往接触的数十家虚拟运营商中,企业纷纷结合自身原有业务,推出了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增加了用户的消费选择。
更重要的是,虚拟运营商为电信市场引入了重要的竞争机制,倒逼传统电信运营商改进产品和业务类型。如后来大家所熟知的降低资费价格,月底流量不清零、取消漫游费等业务等逐渐实现,用户得到了实惠。
虚拟运营商的出现,不得不说在促进电信行业竞争的政策目的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据了解,在虚拟运营商最初的两年中,监管标准、批零倒挂、号码互通、短信识别等问题成为发展的最大困惑。尤其是对于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42家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这也注定各家划地为牢,难有良好产业环境。
巴士在线董事长王献蜀曾对腾讯科技表示,“虚拟运营商自身最重要的问题是末端用户运营能力的挑战,初期我们都在试错的同时向行业前辈学习、积累,在C端的产品设计、服务以及流程上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
对于前期大跃进式发展的虚拟运营商,实名制管理不到位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甚至上升至电信诈骗在后期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去年4月27日,工信部下发《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虚拟运营商完成用户身份信息补登记等工作,5月24日工信部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基础电信企业从《反恐怖主义法》的高度认识和看待电话实名制,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
7月,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组织对虚拟运营商新入网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进行了暗访,并对部分虚拟运营商在网用户实名登记信息合规率进行了数据抽测。共暗访了26家转售企业营销网点109个,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网点37个,违规比为33.9%,虽比半年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虚拟运营商仍被外界认为是电信诈骗不法分子的温室。
可以说,在虚拟运营商试点后期发展中,实名制成为虚拟运营商的“紧箍咒”。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会经历曲折,商业模式可以不断探寻、技术问题也可以不断改进。移动转售业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是电信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未来发展中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有效监控。
正式牌照发放仍无时间表
按照之前的规划,虚拟运营商试点工作在2015年底结束后便发放商用牌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放,这与实名制落实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位虚拟运营商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实名制问题不仅虚拟运营商有,基础运营商也有,只不过前者比例相比略高。虚拟运营商在今年会继续加大实名制管理力度,但这不应该成为阻拦牌照发放的因素。”
在他看来,虚拟运营商的发展需要持续投入,未来形成产业链效应,但迟迟不发放牌照对于虚拟运营商而言都将带来不稳定因素,也难以吸引更多外界资本。
据悉,已获试点批文的42家虚拟运营商真正投入市场运营的不到一半,已运营的企业目前发展速度和规模上也开始放缓。“牌照不明朗,没有企业敢随意投入,也难引入更多资本,自然也难有好的商业模式可寻。”该人士说。
另有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工信部已着手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工作,具体流程是先发正式商用文件,试点企业再申请,符合条件、通过审查即发牌,但目前仍无具体时间表。坊间传闻将在今年上半年发放。
对于虚拟运营商而言,在经历了三年的试点运营后,虽然还没有正式牌照,但已从野蛮生长步入商业模式的深入探索中,并在各自细分领域中初见成效,有些甚至出现盈利。
不过,虚拟运营商自开展试点业务以来,所面对的电信市场发展已经趋于饱和,所谓的增量用户更多的是一种现有存量用户之间的在网转换。在资费价格不占据任何优势的前提下,意欲在如此“红海”市场实现突围需要新的业务支撑。
如王献蜀所言,将通信能力与虚拟运营商传统优势相结合,淡化自身作为通信服务提供商的品牌定位,是目前虚拟运营商的最好出路。虚拟运营商可以看作是三大基础运营商在各个行业提供具体方案的解决方案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