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中严重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日前被测出其2号机组反应堆辐射强度达到每小时530希沃特(Sv,辐射剂量单位)的事故以来最高水平。这一所谓“最新”消息再度引爆舆论场——福岛核事故后果是不是变得“更加严重”了?高达530Sv的辐射剂量会否影响环境、特别是危害人类?作为日本近邻,我们有必要恐慌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专家潘自强,对一系列公众关注话题作技术解读。
发生在安全壳内,对外界是安全的
“被测出辐射剂量超高的反应堆位于安全壳之内,不影响外界”,潘自强表示。
他介绍,目前国际在运主流核电厂安全设计按纵深防御原则,从内到外有四大安全屏障:燃料芯块、包壳、压力容器、安全壳,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冗余度。此次爆出的问题出在2号机反应堆格纳容器内部,是由6年前事故发生时的堆芯熔融造成的。
据英国《卫报》在线版消息,最新发现2号机反应堆堆芯压力槽下面的金属格栅出现了一个大洞。潘自强分析,其最大的可能是,事故时温度失控的核燃料熔穿了反应堆压力容器底部之后掉落,并熔融造成了孔洞。所以第一,这不是“新闻”——熔穿发生在事故当时,而不是最近;第二,2号机燃料芯块、包壳、压力容器虽有损坏,但发生位置还在钢制安全壳之内。“在安全壳内,对外界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说,并未造成放射性泄漏。由此得出“福岛核事故加重”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再生新的恐慌,更是毫无必要。
下一步最大挑战,是永久性废堆作业
既然没有放射性泄漏,那么,此前持续很久的福岛事故外排物污染环境又是怎么回事?
潘自强解释,福岛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地震引发海啸,使外部电力丧失;海啸又摧毁了备用柴油发电机,导致温度失控,反应堆堆芯熔化、乏燃料池温度过高产生大量蒸汽和氢气。为避免发生更大的核泄漏,只得释放压力容器内的蒸汽,并不断注入冷却水。所以,尽管核材料本身并未外泄,大量放射性超标的冷却水和蒸汽外排,污染了环境,“是不可接受的”。
他介绍,目前局面基本得到控制,“外排的东西已经很少”。
东京电力下一步面临最大挑战,是永久性废堆作业。潘自强表示,要彻底废弃一座核反应堆并无害化处理,是非常棘手和旷日持久的。
据报道,此次发现的辐射剂量是之前测量的7倍(之前最高值是2012年测量到的73Sv)。这意味着,将来的废堆作业可能比预想更难,更久。
核电站设计对厂内不同位置剂量有要求
被包裹在安全壳内的超高辐射,真是安全的吗?
当记者问到“现有核能法规对核电厂内辐射剂量有无具体规定”时,潘自强答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核能相关法,在核电厂剂量约束值和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量控制值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而对厂内不同位置的剂量,并没有具体规定。
“法律规定不会那么细,但核电站设计有要求”:开堆时,场内不同位置辐射剂量都有相应要求;因换燃料或检修等停堆时,也有随处设置的检测仪来监控,必要时工作人员须穿一种被称为“气衣”(充气密封服)的防护服进行操作,以最大限度保证员工安全健康。
潘自强透露,经过近20年检测,数据表明,中国的核电厂在运期间流出物排放数值都低于国家标准要求,总体处于放射性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