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紫光国芯800亿定增没啥进展 台湾收购项目离奇再“流产”

游客 2017-02-13 01:31:23    201157 次浏览

紫光国芯将作为国家存储器上市平台进行资本运作和资源规划。但自800亿融资案推行之后,紫光国芯鲜有成功项目,令投资者信心锐减

《投资者报》记者 周月明

曾在2015年抛出800亿元定增案震惊A股市场的紫光国芯近两年发展并不太顺利。新年第一个月,其历时一年之久的61亿收购项目就宣告“流产”,这也是其近来第二起重组失败项目。紫光国芯当年的800亿巨额定增具体情况是什么?为何之后的“雄伟宏图”屡屡受阻?重组失败后还有哪些新动作?股价迟迟徘徊不前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投资者报》记者近日联系公司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日,仍未得到合理解释。

背后的“神秘力量”

紫光国芯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晶源电子,主要生产压电晶体元器件,不过,这一主营业务在2015年紫光集团成为公司大股东后,逐渐压缩,截至2015年底占比只有12%。主营业务也转向集成电路与智能卡芯片的生产,截至2015年底,集成电路占比31%,智能卡芯片占比55%。

2015年,紫光系入主公司大股东以及800亿元的巨额定增案震惊了整个A股市场,令紫光国芯(当时的同方国芯,紫光系入主后更名)一时“名声大噪”。至今为止,A股的再融资规模纪录一直停留在800亿元上。当时消息一经发布,紫光国芯则收获一字涨停。 当年11月份,公司股价一度冲至73元,但月前又回到31元附近。

而紫光国芯2014年营业收入也仅仅10亿元左右,吞下800亿这一巨额融资,背后主要依靠紫光系的强大支持。当时的增发预案显示,总计有8家机构慷慨解囊。这8家机构当中,其中有5家属于紫光集团全资控股的二级或三级子公司,分别为紫光东岳、紫光西岳、紫光树人、紫光博翊以及紫光神彩,这5家机构拟分别认购150亿元、150亿元、47亿元、47亿元、100亿元,合计494亿元;另外一家机构紫光国芯拟认购200亿元,紫光集团间接持有其51%的股权。

这样算来,紫光集团实际出资权益为596亿元,占800亿融资额的74.5%。而清华控股持有紫光集团51%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清华控股又是清华大学100%控股的公司,教育部则持有清华大学100%股权。由此来看,国有资本在紫光国芯这次定增当中处于主导地位。

那么巨大资本要利用紫光国芯下怎样一盘棋呢?据其发布的公告称,要将紫光国芯打造为紫光系半导体产业上市平台,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上市公司。

不过,截至2015年,公司的规模还远未达到这个程度。截至2016年三季度,紫光国芯营收只有9.96亿元,净利润只有2.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也只有3%。与此同时,占比最大、寄望最深的智能卡芯片业务成本上涨36%,毛利率下降7.4% 。

而且,截至目前,公司还未公布800亿金额的具体用途和部署,令部分投资者不得不怀疑这一定增案的实施程度。

“出征”台湾再次失利

当时的800亿元融资,拟将投向存储芯片工厂、收购台湾力成25%股权、以及对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收购这三个项目。其中,600亿元拟投入存储芯片工厂,37.9亿元拟收购台湾力成25%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162亿元拟投入对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收购。

不过,目前来看,其中收购台湾产业的项目暂时是“没戏”了。

2016年1月和2月,紫光国芯分别与台湾力成科技、南茂科技签订《认股协议书》,按照当时的汇率,拟以共计约61.5亿元分别收购力成科技、南茂科技25%的股权,成为力成科技第一大股东、南茂科技第二大股东。据紫光国芯此前披露的信息,力成科技在全球半导体的封装测试(半导体生产的重要环节)服务厂商中居于全球领导地位,是全球最大内存封测厂,为全球排名第五名的外包封装测试服务厂商,而南茂科技2014年度营业收入居台湾封测行业第四名。

然而,这两个项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相继“流产”。2016年12月1日,紫光国芯宣布终止与南茂科技签署的《认股协议书》。仅仅过了一个月,又发布公告称,与力成科技的重组项目终止。

对于这两个项目终止,紫光国芯方面称“台湾投审会”不放行是使其两个入股计划均未成行的重要原因。早在2016年11月26日的公告中,紫光国芯表示,其入股南茂科技及力成科技的事项已在“台湾投审会”审核半年之久。然而,“台湾投审会”为何不放行的具体原因却不得而知。

既然有如此多阻碍,紫光国芯当初为何还要选择在台湾入股呢?况且,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发布之后,大陆也加快了产业布局,其中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后段关键环节的封装测试也获得快速发展,中国大陆封测产业正在迅速壮大,已经成为全球封测业的三强之一。

记者在紫光国芯董事长赵伟国台湾讲话中看到部分在台湾投资的意图。赵伟国在当时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不离“资本”两字,称要利用资本平台解决技术和人才难题。

不过他也直率表达,“你不让代工厂去投资,我可能就在大陆去另搞一摊,结果是层次上虽然有所差距,但通过资本引进人才,我慢慢会接近你,最终受伤的还是台湾产业。”据说,当时的台湾业者深感紧张,也有联发科等企业高调回应,只要台湾当局许可,可以与紫光合作做大。

有业内人士称,当时紫光国芯抛出高薪诱饵,估计对岸台湾的业界会有很多高技术人士加盟。之前代工厂台湾南亚科技总经理高启全已经跳槽紫光集团出任全球执行副总裁。加上紫光系的大肆并购,也会有技术的转移和交接,最终转化为自己的技术。

也许,正是因为怕自身技术优势外移,台湾才对紫光国芯的收购屡屡不放行。

行业专家也称:“虽然近年来大陆的封测产业也发展迅速,在规模体量上提升较快,但台湾封测产业较大陆起步早,在高端技术上仍有优势;另外,台湾标的较大陆企业市盈率低,从投资角度而言更具有竞争力。”

不过,即使台湾有诸多好处,随着这两项认购计划的失败,“美好”想法也无法落到实处。但这几个项目的不顺利具体对紫光国芯影响有多大?对其技术、产业升级是否有很大压力?虽然还未得到具体解释,但从股价上,就能看出很多投资者的担心,重组失败后,公司股价出现下跌,与当时宣布800亿定增投资者的热情截然不同,定增计划一直不顺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信心。

800亿定增还无“落地式”进展

除了台湾认购失败,紫光国芯在紫光系的地位也越来越不明朗。2016年12月22日,紫光国芯发布公告称,紫光系及相关公司将共同出资设立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长江控股”),以实现对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控制。其中,紫光控股将出资194亿元持有长江控股51.04%股权。

长江存储是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实施主体公司。而国家存储基地项目被业内冠以“将填补我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摆脱芯片受制于人”的评价。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芯片制造、产业链配套等,计划5年投资约1600亿元,到2020年实现月产能30万片,2030年实现月产能100万片。半导体行业人士认为,长江存储的成立将为后续中国布局自主性存储器产业带来进展,利于整合国家资源,提高项目成功率。

然而,令投资者产生疑问的是,这一“香饽饽”却未有落到被当做半导体上市平台的紫光国芯头上。

公告称,由于投资金额巨大、时间有限,而紫光国芯资金有限且需要通过非公开发行、重大资产重组等方式进行投资,要面临周期较长的审核,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所以本次投资由紫光控股进行。

而且,长江存储若不由紫光国芯完成重组,还将会变成紫光国芯的潜在竞争者。因为长江存储旗下武汉新芯主业也为存储器芯片、感光芯片的生产制造,与紫光国芯未来拟规划投资进入的存储器芯片制造领域“不谋而合”。

针对这个问题,紫光集团曾发布公告称,未来规划发展存储器芯片制造业务时,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紫光国芯有权通过非公开发行、重大资产重组等方式对长江存储进行产业整合;若紫光国芯不再规划发展存储器芯片制造业务,则紫光国芯与长江存储的潜在同业竞争自然消除,以下承诺不再适用。不过,即使做出承诺,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变数。

再加上紫光国芯董事长曾发表关于“产业并购”的言论,800亿定增案时有人问其钱到底从何而来,赵伟国在2015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上称:“主要的钱真不是国家给的,主要来自产业资本。光靠政府的项目或者自身积累显然无法满足需要。所以科技产业与资本相结合,你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

但是,当问到赵伟国如何能保障收购的企业都能为资本赚钱,他接下来的回答更让人感到意外:“资本获利实际上不是通过企业获利的,而是通过资本市场获利的。如果把它描述为互联网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因为投资人是通过资本市场获利的,而我们拿到钱去发展产业,产业的利润上来又会支撑资本市场。目前正在以发债、基金等形式筹备资金,到年底百亿元基金会设立起来,三年内紫光的基金规模将会做到3000亿元人民币,有足够的粮草储存继续打下去。”

对于赵伟国的此番言论,有市场人士表示,“这完全是利用资本泡沫,泡沫破灭紫光国芯下场将很惨。”而且,自800亿融资案推行之后,紫光国芯鲜有落地成功项目,这难免令投资者信心大减。公司目前股价为31元左右,一直徘徊不前,市盈率为50倍,未来只要紫光国芯没有实质定增项目进展,投资者也将纷纷离去,这难免会影响到其依靠“产业资本”发展的策略。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