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一些农村电商产业园“华而不实”

游客 2017-01-25 13:46:26    200880 次浏览

为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商务部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试点项目。三年来,近500个县被列入试点县,试点县可获得国家财政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但记者近来调查发现,一些试点县只是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简单理解为建电商产业园,且不少电商产业园“华而不实”,存在人气低人才少、入园电商企业基础差、政府引进的电商服务商能力弱等问题,农村电商发展仍困难重重

电商进农村“好看不好做”

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记者来到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试点县云南省通海县。电商孵化园内,所有玻璃门上都贴有企业的名称,近一半的铺面门都是关着门的,在靠近窗户的一侧摆着各个公司的主打产品,开门营业的店铺里面的工作人员多为一个人。

“今天接到了两个单子。”当地一家副食品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是去年7月来到孵化园的,现在主要负责公司线上导购工作,虽然每天有订单,但基本上就只有几单。即便如此,他每天都会来园区。

“出勤情况是我们对企业考核的要求。”通海县电商办主任杨俊说,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孵化园实行指纹打卡制度,而企业员工的出勤率与补贴资金挂钩。

为了防止入驻企业不积极开展线上销售,另一个试点县宾川县的电商服务中心尝试对企业征收保证金,如果年底达不到要求将罚没保证金。该县电商办负责人杨军坦言,这只是一种意向性的,如果没有达到也不会罚没。

记者了解到,在电子商务进农村的试点县,当地政府对入园企业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水电、房租、物业管理等多项费用都实行减免,有些园区还提供除电脑外的办公用品,企业配置电脑就可办公。

然而,宾川县一家从事生鲜销售的公司成了“进了园又出园”的企业。“要收费了,谁还在里面。”该公司负责人王汝荣说,他们去年11月从园区退出来。而有些企业去年7月份就撤出来了,有些甚至刚装修好铺面就搬出来了。

不少企业在入园前,多是做线下销售,线上业务几乎是零。“园区电商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十分重要。”王汝荣说,不仅要引入线上流量做产品推广,对生鲜产品而言,物流保鲜也是个问题。去年,该县电商服务商对产品市场以及品牌推广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导致销售情况并不好。

杨军坦言,中西部县区发展电商基础相对薄弱,现在很多工作都围绕培育电商氛围在开展,我们也想办法把大家吸引到园区中来,仅靠“单打独斗”电商氛围会更淡。“我们在建设之初还希望在孵化创业创新发力,但目前来看真正的孵化企业并不多。”

而在试点县的电商村级服务点,2万元的补贴成为一个“通行标准”,对店铺进行装修、购置货架、植入代缴水电费等功能。根据要求,这样的村级服务点必须覆盖试点县的每个行政村。这样更多的只是方便工业商品下行,对于当地产品上行作用并不大。

电商产业园和电商培训遇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为1.91亿。报告称对互联网知识的缺乏以及认知不足,导致的对互联网使用需求较弱,仍是造成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

首先,农民触网热情不高、意识薄弱。一家村淘合作人杨雪林有深刻的感受,当地超过6成对于电商还有抵触情绪。同时,由于留守人群比重大,45岁以上的人群有近9成都不会使用网上购物平台。

“村民对于电商培训的参与度也很低。”杨雪林说。他的团队在村里也做了一些培训,但一场培训下来最多就10来个村民自愿来听。

“服务商提供的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一位参加过培训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多次参加培训,但是培训主要内容几乎没怎么变动。而企业更需要学习的品牌推广、营销体系等内容服务商并没有提供。

在通海县,也存在类似问题。“服务商内部人员结构不稳定,怎么能做好工作。”杨俊说,到2016年3月,该县引进的电商服务商总共就2到3人。现在服务商负责人又提出要辞职。

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说,中西部地区电商发展较为滞后,即便给予很多优惠条件,服务商也很难引入。

其次,电商产业定位不准。“企业想靠电商活下去,是不可能的。”王汝荣说,虽然线上销售拓展了企业销售渠道,而电商品牌推广与线下推广差异性较大,且成本更高。他粗略计算过,如果要让推广稍微有些效果,那么推广的费用至少占销售额的20%。

这就导致线上基本不赚钱,反而增加了企业成本,线下反哺线上更是“一种常态”。因此,虽然入园了,但是一些企业开始产生观望心理。

第三,绩效考核过快,项目实施效果并未显现出来。部分试点县电商办工作人员说,商务部将对第二批试点县进行绩效考核,他们最近都在忙着整理考核材料。他坦言,虽然这是阶段性的绩效考核,主要审计资金流向和项目实施进展,但要评价项目效果有些“操之过急”。

“去年7月电商孵化园开园,半年时间就有多大成效是不实际的。”试点县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自去年获得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后,县里就开始忙着细化相关政策,通过招投标引入电商服务商、协调装修电商孵化园,但这都需要时间。

多方建言破解农村电商困局

记者梳理发现,496个县被列入试点县中,中西部、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的占比明确提高,体现了国家希望通过电商进农村,强力扶持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的政策意图。然而在多地建产业园、推电商培训遇冷后,应着重关注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电商产业、增强试点县电商服务商的服务能力等方面。

“各地要根据自身区位特点打造优势电商产业。”浙江大学CARD农村电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曲江认为,每个县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些县的地理位置很好,就可以做一个附近几个县的物流中心;有些县有比较好的农产品,就直接做电商;有些县只有闲散的农户,那就可以用来搞电商运营中心。每个县都要因地制宜,在更高的角度格局去规划。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网货,中间的环节很多。必须是一盘大棋,必须整体统筹安排,必须要几个县联动合作。

一些从事电商的企业负责人也认为,要发展好电商,首先要政府、企业都要找准产业定位,细化产业分工。“要让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

“要将人才培训变为人才培养。”杨雪林认为,电商服务商应该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供不同需求的电商从业者提升自己。而政府需要在其中监督好服务商培训落实情况。

阿里研究院专家、农村电商专家盛振中认为,在服务商方面,的确存在“不诚心、不专业”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不用心、不踏实为当地电商谋发展,同时有些服务商的能力低。

一些电商专家认为,作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角色,政府相关负责人要善于学习,更多地掌握电商发展的相关信息,熟知当地电商发展的现状,才能对服务商有清晰的判断力;而服务商也切忌只讲模式不干实事,或者全国各地四处设点,缺乏有经验的人员落地执行。只有深耕本地,政府和企业充分互动,稳扎稳打才能见成效。此外,身为电商发展的主体,企业和创业者即要借势政府、服务商和平台资源,也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接收新思路新观点、大胆尝试互联网以用户和数据为中心的做法,进行转型升级和突破。

“农村电商不可能一蹴而就。”曲江说,尤其是在互联网意识较为落后的中西部,意识的普及、习惯的培养、基础设施的跟进、产业的电商化转型树立、网商企业的培养、创业氛围的打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