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摩拜单车损毁成本已近3亿 高成本烧钱模式恐难为继

游客 2017-01-24 11:01:08    201322 次浏览

中国的共享单车在“中国式破坏”面前,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

摩拜单车损毁成本已近3亿 高成本烧钱模式恐难为继

摩拜的损毁成本达到3亿元

近日,广州市海珠区连续出现两则单车新闻:1月16日上午,有4台摩拜单车被一名保安扔下河堤,被扔单车出现被损坏迹象。随后,摩拜公司及时派人将损坏的单车运走。1月18日上午,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海珠区新洲立交桥下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上千辆摩拜单车,据记者观察,这些车都处于无人使用状态,立交桥下或为摩拜故障车存放点。

如此高的故障率,与摩拜单车宣称的“4年免维修”形成了严重出入。

自从上线以来,“4年免维修”就成为了摩拜单车一个重要的营销卖点。摩拜宣称,为了降低运营和维修成本,其单车采用实心胎,不需要充气,也避免了爆胎的风险。车身采用铝合金冲压,杜绝了生锈的问题;车辆用轴传动代替了链条,避免了传统自行车“掉链子”的问题。同时,摩拜还首创了GPS智能锁在共享单车平台的应用。

正因为这样的复杂度,摩拜单车自己组建了生产线,耗时一年多才生产出了自行车。但是从成本角度看,它造价高昂,平均造价高达3000元,也给用户带来了整车沉重、骑行不便等麻烦。

随着媒体对摩拜故障车的集中曝光,摩拜单车的“4年免维修”堪称正式宣告了破灭。除了人为损坏因素外,摩拜还爆发过大规模的“开锁难”故障,不少网友反映,摩拜单车在气温较低时容易“趴窝”,无法开锁、关锁,疑似智能电池锁因天气寒冷无法持续正常工作。

此前,互联网分析师唐欣就曾调研指出,车辆的损坏成本将成为共享单车最难解决的问题。去年11月,摩拜官方曾公开调查数据,在广州仅运营四个月后,单车的损坏率高达10%,相当于投放的10万辆自行车中至少有1万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按照摩拜公布的已经在广州、深圳、上海分别投放超过10万辆的数据,在全国12城中的摩拜单车数量应该在50万量级,对比10%的损坏率则至少有5万辆单车遭到损坏。

如果以单车价格3000元计算,摩拜在损坏单车上的成本损失就已经高达惊人的1.5亿元。即便以摩拜新一代单价约1000元的价格计算,整体损失成本也在5000万元以上。相比起来,其他单车约300元的单价,则令单车损坏成本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共享单车何时能够回本,关键的问题在于单车成本有多高,以及运维费用有多贵。有人曾经这么算过一笔账:一辆摩拜单车如果想要在4 年报废之前赚回成本,考虑到单车成本、运维成本和折损率,每年净收入要高于1500元。除去雨雪及不适宜骑行的天气,最多只有300天的有效使用天数,那么一天就要赚5元,骑行次数5次。

对摩拜来说,即便没有如此高比例的坏车率,回收单车成本本就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与其他共享单车相比,摩拜单车最直接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产品方面,侧重从不同细节体现“科技感”和“精致感”,而其他竞品则更加简单,例如ofo除了智能车锁,和普通自行车并没有太大区别。正是这种“科技感”和“精致感”,导致了当同样面临单车损坏问题时,摩拜单车要损耗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甚至数倍于竞品。如本文开头所述,过于精巧的设计,也导致了摩拜单车一经损坏,也难以通过简单的维修就能恢复运营,反而是一次性的难以为续的破坏。

不仅如此,最近还有媒体发现,为了应对“地铁口无车可用,办公室楼下堆满单车”的“潮汐现象”,摩拜也开始采用人工干预自行车分布的方式,大量采用拉板车等运输工具来协调单车的投放。这种模式抄袭了竞品ofo。ofo 进入城市之后,启用了一批修车师傅兼顾自行车的调度工作,他们骑着板车人工干涉ofo 自行车的分布,以保证用户在热点需求地点(比如地铁站口、办公集中区)时刻有车可用。而此前摩拜的理念是,一方面车辆质量好“免维修”,一方面只要自行车覆盖量足够,对单车的需求就会形成“自循环”体系,而无需过多人工干预。

但是,推翻了“自循环”的理念,摩拜单车抄袭ofo的运营模式,就可以成功吗?

在商业世界中,对竞品的抄袭,往往需要考虑本身的产品和运营管理体系是否配套,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他人成功经验。例如,相比ofo,摩拜车身重的特征,决定了其搬运成本,无论是人工投入还是搬运车辆需求,都将高于不少竞争对手。另外,由于在创立时期对单车质量过于自信,以及过于相信单车的“自循环”,摩拜一直缺乏线下运维的经验,而重新搭建线下运维体系,又必然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经济和管理成本。可预期的两头高运营成本,将直接导致投资界和行业人士对摩拜商业模式是否对路的直接拷问。

可见,在摩拜单车运营中,高额的管理、运营维护成本,仅仅依靠单一的租金收入很难带来可观的利润,更不要说维持长久发展。现在,摩拜最需要的或许应该是冷静,而非不停地融资输血。找到正确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意义,要远大于获得更多的融资。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