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你VR了吗?
被称为“VR元年”的2016,涌现出了一大批VR产品和VR创业公司,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许多投资人眼中,VR行业显然已成为了朝阳产业。
然而,这一年里VR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其未来的发展态势又是如何?下面就请大家跟随“VR 生态创新大会”合作媒体——趣味科技小编的步伐,来对其一探究竟吧。
近日,作为早期创业项目全方位加速平台,一见与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联合主办了“VR 生态创新大会”。除了众多嘉宾的演讲分享之外,一见与联盟共同出品的《2016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也在本次会上正式发布。
《白皮书》从VR行业的发展概况、用户行为研究、产业链分析、 行业应用研究、行业投资逻辑、创业盘点六个部分,对VR产业生态进行了深度解读,同时还收录了国内VR领域知名创业公司的信息,涵盖了硬件、开发者工具、游戏、电影、 媒体、社区等领域。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就被开发和应用的技术,VR虚拟现实直到2016年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消费级市场。这也是2016年被业界称为是“VR元年”的原因。在全球相关企业和创业者的助推下,2016年里有上百款VR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更有一大批VR硬件创新企业将头戴式VR产品送到了玩家的手中进行体验。
据《白皮书》显示,对VR虚拟现实非常感兴趣的用户,在15岁至39岁的人群中占比达到68.5%;潜在用户(听说过虚拟现实的产品或相关知识,并对虚拟现实非常感兴趣的用户)规模达2.86亿;而重度用户人群(过去一年中购买过各种虚拟现实设备的用户)则达到了96万。
据调查,大部分VR重度用户使用VR设备的时长在16分钟~60分钟,平均每天使用时间是34分钟。由此可见,VR设备已经成为了不少重度用户的主要娱乐方式。
而谈到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泛VR时代的发展态势可以总结为四大发展瓶颈、三大支柱产业、两个关键技术和一个核心价值:
四大发展瓶颈:内容短缺、价格偏高、VR眩晕、互联互动;
三大支柱产业:移动处理器、显示器件、光学器件;
两个关键技术:定位技术、光场技术;
一个核心价值:为用户创造价值。
VR产业链是一个以硬件为基础,行业应用为核心,由硬件、平台、内容、渠道、服务构成的全生态链。 作为一个还未成熟的产业,VR/AR行业的产业链还比较单薄,参与厂商尤其是内容提供方还比较少,投入力度不是太大。核心内容生产工具面临较大的研发制作瓶颈,如360°全景拍摄相机,市面上的产品屈指可数。
随着VR行业标准的逐步形成和完善,行业准入门槛将不断抬高,当前仅仅依靠低劣的模仿盈利的厂商将会被市场淘汰,在技术领域有着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VR市场的主流军。
在应用层面,《白皮书》分析了在军事、医疗、旅游、房产、购物、游戏等多垂直领域中的应用形态。进一步拓宽的VR内容将会与更多的行业形成新的联动,VR的未来应用也会得到极大的扩展。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的今天,VR被预测为“下一个互联网十年” 。
此外,通过分析2016年VR行业投资状况,以及大公司在VR行业的布局,加之VR产品分辨率、视场角、延时三方面问题得到改善,且指标优于用户使用基本要求,《白皮书》给出了三点投资建议:
一、短期而言,要投资VR产业链上具盈利模式的垂直平台标的和行业应用标的;
二、中期而言,要投资VR产业链上可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平台级标的;
三、长期而言,要投资软硬件一体化的生态圈级别标的。
《白皮书》强调,VR产业化进程仍处在萌芽阶段,消费级虚拟现实设备和VR杀手级应用的出现将会成为整个市场的转折点。虚拟现实打破了人类对视觉和触觉的感知,交互将是未来重要的点,艺术手法需要被大量的探讨。VR的未来,一定是技术和艺术双驱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通道正在形成,人们借助VR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去探索未知的环境,包括一些人类难以到达的环境。
除了《白皮书》之外,专题片《VR来了》也成为了本次大会的亮点。
作为全球首部全景式展现VR产业的专题片,《VR来了》汇聚了一见团队历时3个月的拍摄采访,3个月的剪辑制作,超过4000分钟的素材总量,40余位核心嘉宾,近百位受访者亲身参与,最终浓缩成5集专题片。据介绍,该专题片未来还将制作成中英双语,并在全球进行推广。
风风火火的“VR元年”就这样落下了帷幕,然而科技依旧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新的2017年里,让我们共同期待VR技术和市场都变得更加完善成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