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
下载一个APP、缴纳99元至299元不等的押金,就能以每小时0.5到1元的价格解锁自行车任意骑行……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的迅速走红,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但随着共享单车的井喷式发展,包括乱停乱放等一系列困扰城市管理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何让共享单车成为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生事物的监管如何宽容与规范并举?
局部过剩?
数十万辆车投放分布不均
16日上午,地铁漕宝路站的一个出口处,静静摆放着不下二十辆共享单车: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蓝色的小鸣、绿色的优拜……从去年4月率先运营到去年年底,仅摩拜单车一家在上海的投放量就达到10万辆,推动上海成为全球拥有最大规模智能共享单车的城市。
摩拜单车的成功吸引了后来者的加入。统计显示,目前有逾20家创业公司杀入共享单车市场,超过40亿元资本涌入这一领域。“公司今年一季度接到的自行车订单,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量。”上海市政协委员、永久自行车生产方中路股份公司董事长陈闪表示。
按照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的预测,今年上半年上海的共享单车总量可达50万辆,而这距摩拜“试水”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共享单车确实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但在资本的助推下,部分企业不考虑盈利情况大量投放车辆,将原来几个人用一辆车的概念,变成了一人选几辆车的现状。”陈闪说。
虽然总量是否饱和不好判断,但在部分区域,共享单车的分布密度确实超过了实际需求。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区的地铁口附近,共享单车更是如潮涌般出现。而在一些近郊,共享单车却往往“难觅踪影”,降低了市民定期使用的预期。
乱停乱放?
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力合一
与保有量急剧增长相对应的,是共享单车越来越突出的乱停乱放问题。
单车占领盲道、单车放在白线框以外、单车停在路口转弯位置……这些乱停乱放现象,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者的烦恼。
上海的一个做法是在街头画出白线框,作为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从去年6月至去年年底,整个上海市新增了8000余个白线框。部分收费停车点,也对共享单车免费开放。
企业和个人方面,也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陈闪表示,考虑到大多数共享单车企业都有互联网背景,可以要求他们将相关运营数据接入政府公共平台,方便公共管理。同时,企业还应采用智能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加强对违停的治理和干预。
针对那些乱停乱放的用户,除了罚款,还可以引入信用机制的约束。比如摩拜就推出了自己的信用机制,如果用户违停,会被扣信用分。信用分低到一定程度,就得用100元的高价租车。而上海市未来五年的《市民个人诚信档案》创建工作中,也将重点推进实施交通出行、居住领域的信用管理制度。
一管就死?
宽容中发展,发展中规范
虽然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但业内人士表示,城市“新元素”出现时,主要还是依靠市场行为,政府及时介入加以引导。要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经济师张影强认为,政府对新生事物的管理,应在底线思维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棍子打死对新业态是一种扼杀,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都是不利的。”
“运用共享单车提供的交通大数据,可以分析一个区域的骑行需求、骑行偏好路段等,从而更好地改造街道、指导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一些代表委员认为。
正在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杜立群建议,在北京中心城区每年建成不少于10个示范区、100条示范路,形成具有独立路权的、连续成网的自行车道。同时,设立自行车与步行交通改善专项资金,加强制度保障。
张影强表示,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生事物都冲破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回顾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之路,当地政府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才有了今天的发达,所以只有在发展中去规范才是可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