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资本市场莫非理解不了融创和乐视的联姻

游客 2017-01-17 01:53:16    200902 次浏览

线丽阳

在1月15日乐视和融创两方牵手“联姻”在财经和科技媒体圈刷屏之后,本周一两家公司的股票走势却显然有些出人意料——乐视网先涨后跌,最高触及涨停的情况下最终以1.12%的跌幅报收;而融创中国最终的跌幅则超过了8%。

在上周日经历了一番颇能打动人、有“情怀”的发布会之后,资本市场为何看上去似乎不太买账呢?

从发布会的表态来看,孙宏斌认为,未来5~10年,仍是包括融创在内的房企的“钻石时代”,但长期来看行业肯定需要转型。提及地产业的风险,他在发布会上举了一个例子:1万元买地,2万元卖房;又3万元买地,4万元卖房,以此类推……行业呈现“套利性亏损”,风险越来越大。

虽然孙宏斌给融创除房地产主业以外的方向画了一个“路线图”:金融平台、增量市场、资源型行业、大娱乐、大健康……但是,对资本市场而言,这需要时间,而且肯定不短。

孙宏斌的投资总有些出其不意。要知道现在乐视正陷入危机传闻,特别在刚过去的2016年11月,供应商讨薪、合作商断交、“资金链断裂”、“庞氏骗局”等质疑不绝于耳。

对于外界的质疑,孙宏斌直言,“问了很多大牛级的人,有些人支持,有些坚决反对,我认真考虑了他们的意见,都觉得不足以颠覆我们的决策,因为他们不了解乐视”。

珍惜时间的孙宏斌对乐视的第一评价是“值得看”,“值得看”的结果就是“值得投”。

孙的独到之处还体现在他的大手笔。此次乐视体系共融资168.71亿元,单融创就出了150.41亿元,占融资总额的89.15%。孙宏斌的解释很简单:乐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钱,我给够了,这样才有利于乐视的发展——这是他的第一个逻辑。

孙宏斌坦言,在36天的时间里,对乐视的非汽车板块没完全看懂,对汽车板块基本没看懂,但他看懂了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乐视体系内的现金流向:钱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最终的结果是:融创全资子公司天津嘉睿斥资60.41亿元获得乐视网8.61%的股份;斥资79.5亿元获得乐视致新33.5%的股份;斥资10.5亿元,获得乐视影业15%的股份,合计出资150.41亿元。

繁花入眼的乐视系包括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体育、乐视汽车等近10个业务板块。乐视网是乐视体系内唯一的上市平台,可谓最核心的资产,其附属公司乐视致新又称得上是乐视网的“钱袋子”。

除了乐视业务在孙宏斌圈定的范围以内,孙宏斌在众多大娱乐公司中选择了乐视,还有3个原因:一、乐视网的整体战略思路自成一家,但逻辑正确,唯一的问题只有缺钱;二、贾跃亭非常有企业家精神;三,乐视团队非常牛,是一支“明星团队”。

不过中间的过程能否顺利,现在恐怕还很难讲。

单从2016年7月至今,融创收购金科、融科、链家、乐视体系等公司股份就花了约500亿元,频频加杠杆导致申万宏源、招商国际、中银国际证券等研究机构均质疑其负债过高。

虽然融创称2016年底有600多亿元的资金留在公司,但其中的悖论是:融创拿出150亿元投资了乐视的大娱乐,这部分钱短期内就无法用到地产业务中。

有私募券商此前曾表示,乐视与包括碧桂园在内的很多资方都洽谈过,很多资方愿意支持乐视,但条件较为严苛。而乐视引入战投,私下有较严苛的“抽屉协议”是大概率事件。当此问题摆到贾跃亭面前时,贾以乐视将来是“千亿市值美金”企业,孙宏斌是“性情中人”为由予以否认。

目前看来,融创对乐视的投资分为3部分,60.41亿元投资上市公司乐视网;90亿元投资非上市部分乐视致新和乐视影业。对“一钱三投”的做法,孙宏斌的解释是乐视缺钱,全投资到乐视网流程太慢,这样的投资方式可解“燃眉之急”——从中也可窥见乐视资金流目前的紧绷性。

而乐视影业、乐视致新的非上市部分正积极谋求上市,即:融创对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的投资本质可谓“Pre-IPO”投资——是对预期近期上市的企业的投资。

“抽屉协议”往往出现在类似的准上市公司投资中。如果融创、乐视有对赌协议,很可能“赌”的是乐视致新非上市部分,以及乐视影业的上市时间。

如果两家公司在限定日期内上市,融创、乐视均可获得高达几十倍的收益回报,皆大欢喜。否则,融创可能要求乐视按一定利息偿还本金,如果无力归还,则须划拨相当数量的股份给融创。

至此,让人想起正搭建“A H”双平台的恒大系和他的“小伙伴”的约定,若2020年1月31日前未完成A股上市,投资者有权让凯隆置业以原成本回购所持的恒大地产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融创旗下的嘉睿汇鑫将派遣一名非独立董事、一名独立董事到乐视网,并提供一名财务经理;同时派遣一名董事加入乐视影业,委托一名财务经理。嘉睿汇鑫同样对乐视致新提名一名董事及委派一名财务经理,涉及乐视具体业务管理,影响重大。

如果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的上市之路异常漫长,即便有了老乡孙宏斌的援手,贾跃亭的处境会不会依然严峻?这恐怕才是资本市场对两家合作产生疑虑的根本原因。

(作者系深度报道记者)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