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记者 章蔚玮
2016年底,广州,“微信之父”张小龙宣布了微信内新系统“小程序”将于2017年1月9日正式上线。不需要订阅、无法向用户推送内容的小程序将是对负载过重的微信一次“革命”。再过几天时间,小程序就要上线了。
要让微信减负
去年,张小龙就多次提到微信负重过多,消耗了用户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今年张小龙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今年春节微信将不再派发全民红包,“微信红包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明年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在一减一加的背后,是微信去营销、增加实用性的转型信号。现场,张小龙一直强调,微信的将来一定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工具。就是帮助用户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拉住用户长时间地在微信平台上刷心灵鸡汤。
什么是小程序?可以想象这样场景:当你在长途汽车站,通过微信扫一扫功能就能找到“长途汽车站”小程序,在这个程序内买票、上车;之后你与这个小程序之间“不再有瓜葛”。小程序不需要关注,日后也不会向你推送任何广告营销信息。“即用即完”这是小程序与公众号最大的区别。
具体来说,小程序的入口将不再依存于微信之内,唯一的入口就是线下各实体渠道的二维码,即扫即用。不需要下载,不存在卸载,没有实际容量要求,也不需要类似App分发中心。所有推广,均依靠企业进行自我推广,不过,微信允许小程序在除朋友圈之外的好友之间,或者朋友群内进行转发推广,过程中转发的并不是“小程序”,而是程序运行的实时动态信息。同时,小程序内并不允许搭载游戏。
小程序与公众号之间有很大区别。最显著的一点是与用户的关系。公众号的价值由订阅粉丝数来决定,但小程序则是通过“访问量”。用户将不能订阅小程序,也不会接受小程序的信息推送。微信官方不会对小程序进行推荐和排名,微信内搜索栏不支持小程序相关搜索。此前,不少企业认为小程序会向公众号推出初期那样,是一波新契机,都想抢占第一波先机,获得流量红利。但非常遗憾,这次小程序没有红利可抢。除非用户能扫到商户的二维码,否则在微信内不可能找到小程序的入口。很显然,张小龙是想对“公众号”模式的一次颠覆,之前公众号对用户的信息推送是造成微信“负载过重”的重要因素,今后,小程序对用户信息的推送仅限于“相关服务已完成”的通知,而无法进行营销。
对于这样的变革,不少公众号主都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无法营销推广,小程序对他们的价值将十分有限。因此,“少了些许黏性”的小程序要如何吸引更多商家,这应该是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所要面对的下一步挑战。届时微信团队是否会对小程序在运营初期进行流量倾斜性引导?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微信方面表示,他们会对小程序进行“附近”推送,让用户根据地理位置了解附近可应用的小程序。
“所见即所得”
1月9日对微信团队是很特殊的日子。去年,团队首次提出“小程序”概念,当时取名为“应用号”。一年后,“应用号”将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类似这样的操作对微信而言是十分罕见的。此前,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微信广告等新功能的推出,官方都未进行任何预告。而小程序却是在上线前,就得到了官方的正式介绍,足以可见小程序的分量。简单地说,小程序可看作是张小龙在试水一个属于未来的“操作系统”。背后蕴含的理念大于目前的实际可操作性。
“十年后,技术可能会把巨大屏幕投影到人类的视网膜,将眼前所见屏幕变到无限大,类似将一台PC压缩到一副眼镜内。而这时智能眼镜会取代手机,成为各类信息的新入口。那么,怎样的一个系统能搭配这样的终端呢?”
“所见即所得”是张小龙想象的全新世界。比如,当人类佩戴智能眼镜时看到一盏灯,眼镜内的系统就能自动感应到灯的开关程序,通过眼镜系统,人类就能轻松完成灯的开关。又比如,当你走到公园门口,眼镜内的智能系统同样会自动跳出公园门票的购票应用程序,通过程序,就能完成购票……在虚拟眼镜的未来,应用程序将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所有应用程序都将无处不在,可随时访问,这就是所谓的“所见即所得”。而小程序,就是张小龙在尝试接近这种未来系统的过渡性产物。如果成功,无疑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此外,小程序也将为另一支柱业务条线——微信支付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不需要关注,不需要成为会员,直接可扫码支付。或许微信支付也将跟着小程序迎来一波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