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电信诈骗穿上二维码“马甲”

游客 2017-01-06 16:27:54    200772 次浏览

吃饭付账、添加微信好友、下载手机应用等,很多人都习惯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搞定。然而,在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制作和传播成本低,二维码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工具。

多地现二维码缴纳罚款骗局

近日,一张印有可缴纳交通罚款二维码的《违法停车告知单》在太原市民的朋友圈中流传。记者看到,这张特别的《违法停车告知单》,无论纸张颜色、抬头、款式还是上面的内容,都与常见的告知单相似,甚至还盖有公章。但特别之处在于,告知单的左下方有一个二维码,可以扫描二维码缴纳交通罚款。

记者扫描二维码后,发现手机页面直接跳转到了转账页面,并且显示“向个人用户‘违章缴费’转账”,金额显示为100元。

“粗一看还真能以假乱真,这要是真的拿手机扫二维码付款,估计钱就进了不法分子的兜兜了。”对此,太原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种新型假冒交通违法罚单类骗局,不法分子通过制作假冒罚单,诱导车主扫描二维码支付“罚款”。

这并非孤例。记者了解到,类似的“诈骗罚单”在北京、长沙、武汉等多地频繁出现。

去年10月18日,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多名群众报案,称车上被贴了《违法停车告知单》。他们用手机扫描《违法停车告知单》上的二维码后,跳转到一个账户,并被要求付款200元。

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接到报案后进行核查,确认群众提供的《违法停车告知单》系伪造。民警发现,该告知单漏洞百出,不仅有多个错别字,印章也与公安机关的不同,而告知单左下角的二维码是一个支付宝个人账户。

北京警方也在不久前破获北京市首例伪造“扫二维码违章罚单”诈骗案。据犯罪嫌疑人杨某交代,他在网上看到外地警方发布的“扫二维码缴纳罚款”的诈骗方式,认为可以用这种方式获利。随后,杨某以100元的价格让一名网友伪造了罚单,印上自己的微信转账二维码,打印后在街头张贴。

扫码付款当心被“截和”

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的一种可读性条码,数据信息储存在图形中。使用扫描设备识别条码的长度和宽度中所记载的二进制数据,即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而二维码的技术门槛较低,只要有智能手机,安装一个免费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可以将字符文本生成二维码。同样,只要手机上有微信或其他二维码识读软件,就能任意读取。

记者了解到,目前二维码诈骗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电信诈骗穿上二维码的马甲。

据报道,一位重庆市民参加扫二维码赢取商家优惠券的活动,在扫码后,手机中了病毒,300元话费不翼而飞。有专家表示,二维码已成为手机病毒、钓鱼网站传播的新渠道。不法分子只要在网上搜索到任意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就可以将带有病毒程序的网址链接制作成二维码,用户扫码后,若点击其中的病毒链接,安装染毒程序,就极易导致手机中毒,进而丢失话费甚至泄露个人信息。

二是在二维码广泛应用的移动支付领域,不法分子多采取“无中生有”或“截和”等手段诈骗。

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普及,二维码支付已被广为接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55亿,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迅速增长,达到4.24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8.7%。

由于二维码在付款过程中应用广泛,一些不法分子制造假冒违章停车罚单、电费催缴通知单等,在上面印制个人收款二维码实行诈骗。

此外,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将商家收款二维码偷换成自己的,进行“截和”。网上曾传过一个段子,一小偷将数家商店内的二维码偷偷换成了自己的,等到众店主发现时,小偷已默默“收”了70多万元。在不久前,佛山东方广场数家饮食店就接连中招。

见“码”就扫要不得

通信专家项立刚说,二维码其实就是一个入口,是“柳叶刀”还是“凶器”关键看掌握在谁手中。二维码被不法分子利用之后,由于制作简单,使得诈骗成本变低,但效率却高了,这也是二维码诈骗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对二维码的监督却相对薄弱。有业内人士指出,注册一家二维码企业并不需要专业资质,制作二维码没有任何规定,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限制。

对此,警方表示,消费者应提高警惕,在扫码前需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的载体,不要见“码”就扫,不随意接收非官方网站的二维码或链接,用于网购的银行卡内不要存入过多的现金。

有专家表示,日常使用的二维码数据存储量较小,木马病毒一般难以直接存储在二维码内,需用户扫码后打开下载。因此,直接扫描二维码不会出现较大安全风险,关键在于对不熟悉的网址或软件一定要谨慎点击。

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张华明建议加大力度打击利用二维码技术传播病毒、盗取手机话费的行为。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在手机应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从信誉、认证入手,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环境,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