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走红院线遇冷

游客 2017-01-06 02:39:53    200910 次浏览

北京商报讯(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邓杏子)2016年2月,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在网络上意外走红,该记录片在一家网站的点击量接近200万,弹幕数超过6万条,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但当此片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纪录片在院线上映后,影片极高的网络关注热度并没有持续到大银屏。截至目前,影片上映21天票房收入仅622万余元。

纪录电影在院线遇冷并不意外,相比《长城》、《摆渡人》等故事性较强的影片,纪录电影的票房一直以来就不尽如人意,与《我在故宫修文物》同一天上映的纪录片《生门》截至目前仅收获100万余元的票房成绩。影片公映前在全国开启的100场“先观影后付费”的活动也没有转换成相应的收益。曾在电视上爆红的《舌尖上的中国》被拍成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后,院线总成绩不到200万元。但2016年上映的纪录电影中,有《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同样凭口碑收获6653.5万元票房的纪录电影在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票房成绩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由于网络受众和院线受众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电视、网络上爆红的影视剧,院线观众不一定会接纳。这是《我在故宫修文物》院线遇冷的主要原因。此外,相比电视、网络,特效突出、故事性强的影片会更适合在影院这个大环境下放映。纪录电影大部分偏向纪实,叙事相对比较琐碎,缺乏情节铺垫、高潮等因素,在影院放映反而失去了自身的一些优势,也难以引发院线观众的共鸣。”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说道,“当然,院线较低的排片也会对影片的票房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只限于一定程度,主要还是纪录电影的受众市场相对狭小。”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引发的关注度来看,国内纪录片的观众群体在不断扩大。不过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纪录片仍难以摆脱“在电视上观看免费资源”这一标签。从业者认为,相比其他类型的影片,纪录片近两年来虽然逐渐带动起国内观众的视听胃口,但对于电影形式的纪录片,国内观众远远没有形成一定的观看习惯。

而据影片排片数据显示,在《长城》、《摆渡人》等影片的冲击下,《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当天排片占比仅2.7%,之后则降至2%以下。《生门》的排片占比更是不到1%,上映仅21天就已从院线下线。《我们诞生在中国》尽管收获6653.5万元票房,但其排片也从未超过5%。2016年10月,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加盟的影厅表示将保证艺术类电影的放映。但现阶段而言,纪录片等艺术类影片真正被市场接纳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