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网络热词接受与否不应成为互掐理由

游客 2017-01-05 13:57:05    201115 次浏览

日前,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主办的“汉语盘点2016”评选结果揭晓,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和十大网络用语等悉数出炉。揭晓仪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表示,特别反感“小鲜肉”“颜值”等网络词语。此言引起坊间热议:网络用语的流行,会给汉语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先前,很多年长者对网络用语抱持一种剑拔弩张的姿态,语言学专家也深表其忧,认为脱离规范的戏谑会破坏汉语言文学的纯洁性与规范性。年轻人对此却始终不以为意,欣欣然地醉心于这些网络小创造的乐趣之中。

近两年,这种对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舒缓。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用网人数的几何倍增长,一些轻灵精巧的网词开始溢出虚拟社交,向文学表达、日常交际输出,很好地增加了汉语的趣味性。这种表征对执着于语言洁净的专家学者稍感宽慰。另一方面,从生活的角度去探寻网词意义的思考也开始出现。

如此,舒朗的总局面便可呈现:汉语有了新元素,网络用词也在一定的视角下赢得了较为中肯的对待和褒奖。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面对王蒙先生的指责,或许能够从容很多。在网词与日常用语融通的当下,王蒙先生对个别网词的反感甚至痛恨,不应被解读为语言文学“洁癖”观的回归,或昏聩保守思想的沉渣泛起。抱持这种草木皆兵的警觉,并不利于我们在撇开异见的前提下达成互谅与共识。

得体的态度应是尊重王蒙先生表达个人对于个别网词喜恶的权利。从整体来看,网络用词是一个生命力异常强盛的新事物,并广受大众的欢迎,但这并不能够改变单个网词败俗、速朽的命运,更不能否决个人有随着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在网词的“箩筐”中挑挑拣拣的权利,甚至不应否决任何人拒斥全部网词的自由。

很多新兴网词的“滥用”与“越界”给王蒙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移民”带来了很多困惑,这其中有缘于代沟产生的不解,但更多的是缘于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一些低俗网络语言在大肆泛滥,一些媒体在刻意迎合。这是不争的事实,就连祝华新先生也表达了对粗鄙文字的不忍直视。好了,别再犯撅。“文明一点”的指教是应当且必要的,也并未侵犯到我们秀新词的自由。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