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五道狗的投递
2007年,乔布斯向全世界发布了iPhone。毫不夸张的说在此后至今的10年间,整个科技圈都是围绕着iPhone在转的,我们的生活、娱乐、办公……各个方面都可以从iPhone上得到满足。可是回过头来看看iPhone出现前的几十年里,我们都追捧过哪些科技产品,毕竟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iPhone啊。今天,笔者特意列出了几十年来最受大众熟悉,服务并愉悦过全世界的7大类35件科技产品,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电脑
1977年 苹果 II
Apple II是个人计算机老祖宗,它使用了1 Mhz CPU,带有显示器并搭配了软驱。我国80年代的电脑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基于它的,其在国内的接班者为DOS 386。
1985年 东芝T1000
东芝T1000是公认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它使用Intel 8086处理器,512KB内存,运行DOS系统,重6.8公斤。看看现在的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1993年 Intel Pentium
被普遍称为586的奔腾一代和之后的MMX增强版处理器,一度成为了“电脑”的代名词,并且产生了“多媒体电脑的”新名词。拥有一台“568”,曾是多少孩子心中的梦想。
2002年 苹果 iMac
这款被称为“台灯”的产品重新燃起了印刷行业外的消费者对苹果电脑的购买热情,它被认为是最漂亮的电脑,也是短期内卖得最快的电脑。作为时尚的象征,众多影片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2006年 双核/多核处理器
Intel和AMD两家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到2006年时双核CPU得到了迅速的普及。此后更发展出了四核、八核,并不昂贵的价格让广大用户得到了十足的实惠。
数码影像
1970年 贝尔实验室 CCD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在接受月球轨道传回来的影像时,发现模拟信号被宇宙射线干扰得很厉害。后来阿波罗登月时使用了带有CCD的装置,才实现了地球上的登月现场直播。
1975年 柯达 “手持电子照相机”
30年前诞生在柯达实验室中的“电子照相机”。当时模数转换和存储技术还很原始,CCD只有只有一万像素,照片是存储在磁带上的,不过工程师们仍然将这些做到了能手持的程度。
1995年 卡西欧QV-10
上世纪90年代研发数码相机的厂商很多,卡西欧QV-10则是第一个普通消费者也能买得起的数码相机。它售价65000日元,使用25万像素CCD,镜头可旋转270度,并配有液晶屏。
1995年 索尼DCR-VX1000
这是第一款数码摄像机,它采用了3CCD等先进设计,画质和色彩表现胜过很多后来者。虽然它的“专业级”价格缺少亲和力,但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多、更廉价的选择。
2006年 普及型数码单反
数码单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奢侈品,到2006年左右,很多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普及型数码单反相机。当时最典型的就是尼康D40,虽然在很多行家眼里这款产品很简陋,但它的销量十分不错。到现在,廉价的数码单反和微单相机也有了很强大的性能。
手持设备
1996 Palm Pilot 1000
由吸取苹果公司失败产品“牛顿”的精髓而产生,并且小巧、使用方便、价格便宜。作为个人数字助理的代名词,很多商务人士无法离开它。而后起的微软PPC产品,长期被其压制。
1999年 索尼Clié PEG-S300
Clié是索尼版的Palm,它增加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独特的Jog Dial操作杆极具特色,时尚漂亮的外观也是Palm所没有的。不过可惜的是,四年后索尼宣布中止该业务。
2000年 微软Pocket PC
这是针对Palm多媒体软肋的系统,并加入MSN Messenger等时髦功能。虽然一开始并没有动摇Palm的地位,但在微软的影响力下,特别是和手机的结合之后,如今它已是王者。
2006年 索尼 Reader PRS500
虽然现在Kindle已经成了电子书的代名词,但最早的电子书是索尼推出的,除了能打开各种文档和图片,这款产品还能同时播放MP3音乐。它的屏幕显示细腻,在阳光下能清晰阅读。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耗极小,充满电能连续阅读7500页内容。
2006年UMPC
和Pocket PC的“类似Windows”相比,UMPC可就是使用的真正Windows系统了。它的外形比PDA大不了多少,却拥有完整的平板电脑的功能。当年很多厂商都推退这类机型,然而当时的低功耗CPU性能不足,电池续航也不够,还有很多原因,总之这东西只是昙花一现。
手机
1983年 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
我们最早是从香港电影中认识这位“大哥大”的。在上世纪90年代,手持这么一款既能防身又能打电话的东西,在街上摇头摆脑,确实能吸引不少眼球。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好笑了。
2002年 诺基亚7650
诺基亚7650是国内第一款拍照手机,同时也是第一款滑盖手机,它的成功奠定了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基础。如此多的光环围绕在7650头上,证明了这是一台值得收藏的经典产品。
2003年 索尼爱立信T618
T618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它惊艳的外观俘获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另一方面它让困境中的索尼爱立信扭亏为盈,并且一鼓作气,猛推手机多媒体功能,催生了Walkman和Cybershot手机。
2004年 摩托罗拉V3
摩托罗拉做了几十年手机,现在提起来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V3。犀利的外形足以迷倒所有第一眼见到它的人,神奇的是这款性能参数相当差的机子居然卖了好几年,后来还推出了粉红等颜色。
2006年 诺基亚N93
使用卡尔蔡斯镜头,在手机上进行3倍光学变焦,并且有自动对焦功能,拍出照片效果不输中档数码相机,这是发明手机的人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吧,这些都在诺基亚N93身上实现了。说到手机的自动对焦和光学变焦,最早是夏普在日本手机上使用的,不过因为范围仅限日本,其影响不如N93这么广,反而被后来者抢了风头。
游戏机
1983年 任天堂FC
这款被称为红白机的8位游戏机,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虽然现在看来它的游戏画面幼稚简陋,不过提到“魂斗罗”、“超级玛丽”、“老四强”这些名词,我们这代人都会感叹一番。
1994年 索尼PlayStation
1994年开始的“PS王朝”统治游戏界至今,2000年接任者PS2推出之后,“所有游戏在此集结”的口号更加名副其实。两款主机超过2亿台的销量是游戏界难以逾越的高峰。
2001年 任天堂GBA
GBA的CPU性能很弱,屏幕连背光都没有,但是当初却给笔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低廉的价格、超长的电池续航和数量庞大的游戏是GBA最大的特点,对比这几点现在的掌机都黯然失色。
2004年 索尼PSP
PSP让掌上游戏机第一次拥有了漂亮的3D游戏画面和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其“21世纪的Walkman”的目标也已经实现,只是后来智能手机越来越强大,让它成为了最后一款大获成功的掌上游戏机。
2006年 任天堂Wii
用肢体的运动来控制游戏中的人物,这在Wii之间是带有科幻性质的想法。有了Wii之后,我们也有了买游戏机的正当理由:我们不是单纯玩游戏,我们买它是为了健身。
随身音乐
1979年 索尼Walkman TPS-L2
不必再围在庞大的录音机或唱片机前欣赏音乐,人们享受音乐的方式因此而彻底变化了,这就是Walkman的成就。TPS-L2被日本人称为史上最强的Made in Japan。
1984年 索尼DISCMAN D-50
告别了磁带机的嗞嗞电流声,音乐原来如此纯净。1984年CD才刚刚面世,就被缩小到这个体积,让人不得不佩服索尼的设计能力。不过DISCMAN D-50需要外接电池盒才能使用。
1992年 索尼MD MZ-1
第一台MD体积庞大,电池表现也不尽人意,不过后继产品逐渐拥有了CD的音质和操作方式,并能像磁带机一样重复录音,体积也越来越小巧。那些不屑MP3音质的人成为了MD的拥趸。
1998年 世韩MPman F10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款产品,不过它可是世界上第一款MP3随身听,后来我们几乎人手一部的MP3都是它的后代。和现在的产品有所不同,它使用并口传输文件,用CF卡扩充存储。虽然音质比不上CD,但MP3不怕震动,耗电低,而且体积越来越小,所以迅速成为了市场的主角。
2001年 苹果iPod
iPod诞生于911事件之后一个月,不过它的销量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对小巧的体积和上千首歌曲的容量,让用惯CD机的美国人耳目一新。在国人看来,iPod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传个歌还非得经过iTunes,不过它还是风靡了整个世界,从此苹果代替索尼成了随身听领域的一哥。iPod的流行,还带动了配件市场,各种Made for iPod的配件让厂商们猛赚了一把。后来的iPod还支持了图片和视频,开始向着“MP4”的方向发展。
存储设备
1956年 IBM 350 RAMAC
第一块硬盘是个昂贵的庞然大物,和现代硬盘的形象格格不入,不过它们都是由磁头和旋转的盘片组成。硬盘真正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是在八十年代后,现在已经是最便宜的存储设备了。
1979年 索尼3.5英寸软盘
小巧且便宜的3.5英寸软盘,陪伴了几代人。它的最大容量只有1.44MB,一张稍微大一点的照片都装不下,现在的学生要见到一张软盘都是不容易的事了吧。
1980年 索尼、飞利浦 CD光盘
CD的出现,最早是为了装载视频和音乐,因为它的存储方式是数字式,所以很快被用作电脑上的数据存储。现在光盘正扮演着软盘替代者的角色,便宜、方便移动,容量更大。
1984年 东芝 闪存
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款电子产品中没有闪存,它除了以芯片形式出现在电路板上,还产生了很多衍生产品:闪盘、存储卡都是人人必备的;大容量闪存固体硬盘也正在占领着高端市场。
2006年 索尼 蓝光光盘
蓝光的诞生,可谓一波三折,经历了和HD DVD的分分合合,终于推出了成品。在内置蓝光光驱的PS3带动下,目前形势大好,硬件销量远超对手。这种光盘使用405纳米波长的蓝色激光读取数据,单层的光盘容量为25GB,4层容量100GB的产品也已经研制成功。堪称海量的存储空间,让电影导演和游戏制作人不用再担心容量会限制创意的发挥,消费者也不会再有看电影或玩游戏到一半的时候换碟片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