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iPhone 之城 - 《纽约时报》深入了解郑州富士康

游客 2016-12-30 06:38:03    200906 次浏览

今天,《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长文介绍被称为“ iPhone 之城”的富士康郑州工厂。《纽约时报》 查阅过的保密的政 府记录,以及对工厂工人、物流从业人员、税务专家、苹果公司现在和以前的高管进行的超过100次采访显示,此种精心安排的通关程序是全球最大的iPhone工厂暗中享有的一系列特别待遇、税收减免和补贴的组成部分。这些甜头和激励的价值以十亿美元计,居于iPhone生产的核心位置。而iPhone是苹果最畅销、最赚钱的产品。

iPhone 之城 - 《纽约时报》深入了解郑州富士康

一切都以坐落在中国贫困地区、拥有600万人口的郑州市为中心。当地的这座工厂由苹果的合作伙伴富士康拥有和运营,一旦全力运转,每天能生产50万部iPhone。当地人现在都把郑州称作“苹果城”。

事实表明当地**帮了大忙。它为富士康提供了超过15亿美元资金,去修建工厂的大片设施以及附近的员工宿舍。它还铺了路,建了发电厂。

它帮助工厂分担不断产生的能源和运输费用。它为流水线招募工人。在工厂实现出口目标之后,它还会提供奖励。所有这些都服务于iPhone的生产。当苹果在2001年推出iPod后大获成功时,富士康具备了相应的实力和专业技术,能够满足伴随着每一款畅销产品而来的要求。富士康的工厂能够快速生产样机、增加产量并在高峰期招募到数十万工人。

富士康的创始人、台湾亿万富翁郭台铭(Terry Gou)提供了政治影响力。多年来,他频繁前往大陆,与地方官员和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的成员会面,为生产iPod、iPad和iPhone的工厂争取补贴、廉价土地、工人和基础设施。

iPhone 之城 - 《纽约时报》深入了解郑州富士康

时报拿到的一些保密的政 府记录,记载着若干年间多次会议的详情,郑州市的官员在会上讨论了他们对iPhone生产的支持,把相关好处称为“优惠政策”。从记录中可以大概了解这些好处,其中比较具体的包括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税收、出口等多个方面为富士康提供的特别帮助。

iPhone 之城 - 《纽约时报》深入了解郑州富士康

iPhone 之城 - 《纽约时报》深入了解郑州富士康

2007年第一款iPhone推出后,富士康着手扩大生产,并开始在全中国考察新址,导致渴望引进该公司的城市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来自各地的官员,在富士康主要业务所在地深圳的各家酒店里安营扎寨。**记录显示,市一级官员慷慨地给予了富士康资金和有利的投资条件。他们承诺对能源和运输费用打折、降低社会保险费用并为修建厂房和安置数十万工人的宿舍提供超过15亿美元的经费。

郑州为该项目设立了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并为富士康提供了2.5亿美元的贷款。当地**还承诺再投入逾100亿美元,用于大幅扩建距离工厂仅几英里的机场。

作为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台湾公司富士康在争取这些奖励的谈判中握有大量筹码。该公司的规模——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与苹果有关。富士康是苹果的最大供应商。苹果是富士康的最大客户。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