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硅谷阴暗面:独角兽高估值和高增长背后的造假丑闻

游客 2016-12-29 15:51:48    200984 次浏览
硅谷阴暗面:独角兽高估值和高增长背后的造假丑闻  题图:HBO 自制喜剧《硅谷》S3E10,为了挽救公司 Jared 找了印度“用户农场”,Richard 选择知情不报。

PingWest / 光谱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家颇有名气的存储技术公司叫 MiniScribe。在整体走下坡路的存储行业,唯独它总是捷报频传——原来,这家公司有几名经理曾经亲手 26000 多块砖头打包到硬盘盒里发给客户,事后再以产品缺陷为由,召回这些产品并重新入库,以备“不时之需”。

MiniScribe 的骗局,成为了高新科技公司造假的经典案例。很遗憾,MiniScribe 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以为能乘着弥天大谎驶向辉煌的科技创业公司。

如果当年那几名经理来到现在的硅谷,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虚假的融资额和未经证实的估值,突破天际的交易额和伪造的转账记录,随便修改的法律文书和用来骗取融资的假视频……在泡沫的裹挟下,在高估值的刺激下,这种做法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好莱坞影星杰西卡·艾尔巴 (Jessica Alba) 一直被视为颇具硅谷气质的创业者,她带着她创立的、总融资 2.28 亿美元、估值已经高达 17 亿美元的 The Honest Company ,一直讲述这么一个故事:

八年前,她怀孕生小孩,却一直找不到健康可信赖的母婴产品。于是自己创立了 The Honest Company,想要给一样遭遇的妈妈们提供可靠的产品。

但这家公司似乎并没有名称说的那样诚实:2015 年,一名消费者起诉了 The Honest Company,指控其滥用“纯天然”标签,在肥皂、纸尿裤和清洁剂当中掺杂了非天然甚至是合成的配料成分。另外,艾尔巴 2013 年出版过一本创业自传《诚实的生活》,在书里提到过一种名为“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有毒化学制剂——结果今年,《华尔街日报》发现 The Honest Company 的洗衣液中就含有这种化学制剂。

The Honest Company 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独角兽”,它一直想要上市,但官司缠身的局面可能导致它最终只能寻求收购。

每一个创业者都想都想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想改变世界,想颠覆式创新,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无视短期利益,始终坚持自己最初的目标;所有人都把 的经典口号“快速行动,不断突破” (Move fast, break things)背的滚瓜烂熟,但现在对不少创业者来说,这句话已经被误读成了“为了成功,你可以无视法律和道德”。

血液检验技术公司 Theranos 无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Theranos 宣称开发了一种核心技术和配套机器,正规血检需要数毫升血液才能完成的测试,该公司可以只用几微升的血液完成。

但问题在于,Theranos 没有提供足够水准的学术证明,也没找美国食药监局 (FDA) 做过任何认证。 FDA 调查后发现,这家估值 90 亿美元的公司,采用自家机器“Edison”进行的血检只占很少一部分,严重依赖规模外包机构;另外,Edison 的检测准确度问题也很大,远没有达到公司宣称的效果——Theranos 可能已经严重违反了多项联邦法律,在美国几个州已经被禁止营业。该公司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尔姆斯曾被称为女版乔布斯,现在也被政府吊销了从医执照,等候调查。

隐瞒信息只是美国科技创业界造假文化问题的冰山一角:一些创业者为了让公司获得关注,加速融资,选择夸大产品技术的前瞻性。

比如近两年非常热门的增强现实技术公司 Magic Leap,发布了好几条相当酷炫的视频,宣称视频里展示了该公司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是“每天公司办公室里发生的事情”。这些视频为 Magic Leap 带来了投资人的追捧、大量的媒体报道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该公司在今年获得了高达 8 亿美元的融资,历史总融资额达到了 14 亿美元。

从一名不文,到估值突破 45 亿美元,Magic Leap 只用了短短两年。然而就在本月,它的谎言终于被戳穿:原来,视频是第三方特效团队专门制作的,而 Magic Leap 实际产品和技术,根本实现不了视频里所演示的效果。该公司创始人罗尼·阿伯维兹对记者说:那些视频太火了,让我收不住手。

毕竟创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一千家公司中成功走过 B 轮、C 轮融资的少得可怜,能够守住独角兽(10 亿美元)估值的公司更是屈指可数。为了获得势头,压力山大的创始人铤而走险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而投资人对所投公司业绩异常严苛的要求,往往也会让创始人面临着短时间用户量或交易额高增长等种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这就促使一些创业者不惜“自产自销”甚至伪造交易记录,以实现账面上的快速增长。

比如有家做蛋黄酱的创业公司叫 Hampton Creek,造假的门槛就相当低:2014 年,该公司以“库存消耗”、“样品试吃和内部测试”、“市场营销”等名义,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在市面上大肆采购自己生产的 Just Mayo 牌蛋黄酱。相比五个月 190 万美元的净销售额,这笔“自产自销”的货值高达 140 万美元……这件事发生后,公司创始人乔什·泰特里克给投资人写信,宣称 Just Mayo 已经成为美国最大连锁超市 Whole Foods 的蛋黄酱销量冠军。

再比如一度是硅谷最热门创业公司的 Zenifits,为了追求高速增长,也因为道德乃至法律上的种种问题陷入危机。Zenefits 开发了一款内部软件,用作弊的方式帮员工快速通过保险代理人考试,违反了加州法律。这一事件的曝光后来导致公司估值从45 亿美元腰斩到 20 亿美元。

在美国,特别是硅谷,守法创业和非法牟利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灰色空间越来越宽。

美国法律环境对未上市公司的监管能力极为有限,虚报融资额、估值、用户量和交易额,谎报技术前瞻性层出不穷。因为这种行为即便被发现,对公司和个人也带来不了实质上的惩罚。更何况欺诈对创始人心理造成的紧张,和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压力相比,已经是九牛一毛了。

在高估值和高增长的诱惑下,造假、欺诈案例屡次出现:购票网站 ScoreBig 宣布破产,企图卷走本应属于票务商的票款跑路;求职网站 WrkRiot 的创始人艾萨克·崔为了克扣员工工资,伪造了大量银行转账记录试图蒙骗员工,连 CTO、市场总监等高管都不放过……

不只是未上市的公司,有时甚至就连已经上市的独角兽都不能在这场疯狂的造假运动中幸免。比如网贷公司行业的标杆企业 Lending Club:在一次公司内部审计中调查人员发现,该公司篡改了一笔贷款的申请日期,属于严重的金融欺诈。Lending Club 创始人兼 CEO 雷诺·拉普兰切对这次篡改知情,却在内部审计时隐瞒了真相,结果被董事会要求辞职。

这种屡见不鲜的造假甚至诈骗的行为,如果不加以遏制,甚至有可能会破坏硅谷一直以来积淀的创新和诚实的土壤——在这方面,中国的创投泡沫可以说是个先例。根据十七、八年前科技行业,以及八、九年前金融行业的经验,如果一个行业里财务造假行为更加鲁莽、愈发普遍,往往意味着又一次泡沫的来临。造假文化的风靡考验着创业者的道德,因为当泡沫破裂时,不论置身事外还是事里,每一名创业者都会成为受害者。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