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West / 光谱
Google 今天召开发布会宣布,将原属 Google 的无人驾驶业务(代表作品就是那个萌萌的无人驾驶车)从[x]实验室拆分出来,成立成一家独立的公司并归属于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新公司名为 Waymo,CEO 为刚刚加盟 Google 无人驾驶业务一年之久的前现代汽车美国总裁约翰·卡夫奇克 (John Krafcik)。
约翰·卡夫奇克卡夫奇克在发布会上透露,Waymo 在未来会参与汽车共享(手机叫车)、物流等业务。这家新公司的使命无比重要:终结尴尬的局面,让 Google 在业界最早开始研发,却在商用化上落后于几乎每一个后来者的无人/自动驾驶技术,更快地商业化。
这件事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拆?或者更准确一点:为什么现在要拆,而不早在当初重组为字母公司的时候拆?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但千言万语化为两个词:市场和人才。
市场,Google 晚了;人才,Google 没了。再不拆,整个团队都散伙去创业算了。
正如今年 9 月,我曾经在 PingWest品玩硅谷专栏里写过 的 Google 一些尖端项目的现状: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Google 是全球最早开始研发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大型科技公司。在 Google,这个项目启动的时间是 2009 年——那年,所有的主流汽车制造商还在享受技术瓶颈赋予他们的市场优势,对自动驾驶技术都没怎么认真考虑过。
2009 年,Uber 才刚刚成立。而今年 5 月,Uber 的自动驾驶汽车在匹兹堡上路并且运营了;今年 8 月,新加坡也正式揭晓了自动驾驶出租车。
而 Google 的无人驾驶给人的印象似乎永远都是行走在山景城大街小巷上的那些萌萌的包子。至于自动/无人驾驶正式投产、投入商业化什么的新闻,主角都是 Uber、Lyft、特斯拉,甚至。激进如 Uber,别说自动驾驶汽车了,连 10 年内实现自动驾驶垂直起降飞机的白皮书都发布了——自始至终,由 Google 创造出的市场,跟 Google 都没什么关系。
说完了市场,说人才。
Google 的自动驾驶人才几乎已经走光了,早期团队的技术骨干悉数离职:塞巴斯蒂安·瑟隆 (Sebastian Thrun) 离职创办了教育科技公司 Udacity;安东尼·勒万多斯基 (Anthony Levandowski) 带着自己熟悉的 3 名同事创立了 Otto 继续做自动驾驶,这家公司刚刚被 Uber 收购;创始团队 CTO 克里斯·厄森 (Chris Urmson) 今年 8 月刚离职;另一名技术专家 Jiajun Zhu 早前也离职组建了机器人公司 Nuro。
创始团队走光,是件不吉利的事情。为什么 Google 留不住人?是待遇不够高,团队文化有问题,还是技术上没挑战/挑战太多?可能都不是,人才的问题,最后还是要回归市场。Google 迟迟不宣布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推向市场的路线图,这种情况对于团队的技术骨干来说跟在大学里搞科研没什么区别——大学还总跟公司合作呢。
所以断绝过去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技术和刷里程数的依赖,拆出独立的公司,面向市场开展业务,自负盈亏——这样的 Waymo,就会比以前好么?
不一定。
Google 公司重组之后,很多“登月项目”陆续死去,“改变世界”的构想败给现实:Google 智能眼镜 Glass 找不到市场,团队解散;Google Fiber 拆成的 Access 光纤宽带推不下去(母公司嫌太花钱)改做无线业务,“初心”早不知道丢哪儿去了;模块化手机 Ara 说了四年都见不到现货;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总能用动图刷屏却又见不到买账的客户……
Waymo 的前途有保障吗?没有。
正如我们之前在专栏里提到的那句话:重组一年多了,在大型互联网“财团”的阴影下所谓“独立运营”不同的“创业公司”——这个模式的优势并没有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