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以来月均30多家公司获得首发批文,11月IPO数量创一年半新高,年内发行总量已超240家。诸多数字表明,因去年罕见异常波动而一度停滞的A股首发融资,正处于加快恢复中。而得益于制度体系的完善和监管的强化,A股平静看待扩容提速。
年内新股发行超240家
本月初,证监会公布了年内第22批新股首发名单,13家公司筹资总额预计不超过75亿元。这意味着今年以来,监管层已相继发出了242张A股“通行证”,筹资总额约为1641亿元。这两个数字均超过2015年全年水平。
大智慧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已有197只新股相继发行,筹资总额1341.31亿元,筹资净额1246.46亿元。
进入下半年以来,IPO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加速迹象。据统计,7至10月证监会核发IPO批文的数量分别为27家、26家、26家和28家,11月达到52家,创下去年6月以来的新高。据此计算,最近5个月监管层核发IPO批文总数接近160家,是上半年的两倍多。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兼发行上市部总监魏刚看来,经历了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后,当下的IPO提速可以理解为从稳定市场、修复市场,到建设市场、恢复融资功能的过渡,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来自国金证券等机构的观点认为,在市场运行趋于平稳的背景下适度提速新股发行,不仅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也有助于抑制过度投机行为。
新规降低资金分流压力
面对扩容提速,A股表现相对平静,往年每逢打新日股指波动加剧的“惯例”不复存在。
以IPO数量创出阶段新高的11月为例,上证综指有14个交易日全天振幅不足1%,单日波动最大的11月25日振幅也仅为1.63%。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与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相关监管的持续强化密切相关。
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IPO新规,在维持市值配售模式的同时,取消了此前备受诟病的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
“全额预缴”制度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打新资金在一、二级市场频繁流动的情形,有效提升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市值配售模式则通过提高投资者的持股意愿,大大降低了新股发行对市场资金面的分流压力。
与制度体系的变革相随,一波旨在杜绝“带病申报”的监管风暴贯穿全年。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已有69家企业首发上市申请终止审查。此外,还有数十家企业因为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原因中止IPO审查。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自我出清功能有限的背景下,强化源头治理将成为常态。
机构预测,即将到来的2017年A股或延续快速扩容状态。这也引起了业界对于市场承受能力的关注。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解决IPO“堰塞湖”问题不宜用力过猛。市场能否获得资金推动,取决于投资信心的修复程度。一旦股市阶段性赚钱效应得不到延续,新增流动性的涌入力度可能无法抵御IPO及再融资的压力。
投资者“炒新”热度不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大限度降低对市场冲击的同时,全额预缴制度的取消也使得打新者数量猛增,新股中签的难度堪比“中奖”。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网上申购中签率低至0.0479%,仅为去年同期的约十分之一。
与中签率大幅下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股上市后股价一路走高。据统计,今年以来新股上市首日无一例外地实现44%的“顶格”涨幅。上市后连续“一字板”达到或超过10个交易日的新股数量高达120多只。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以散户为主的特征令A股天然具备较强投机性外,相关规则设计不合理客观上推升了市场对于“炒新”的热情。
为规避发行市盈率“红线”,今年以来发行的新股不约而同地将发行市盈率定位于23倍以下。大多数新股的估值与其行业平均市盈率相去甚远,上市后股价势必连续拉升。
另一方面,两大交易所出台的“最严限炒令”将新股上市首日涨幅控制在44%以内,并安排了相应的临时停牌措施。这使得新股甫一上市便被轻易推升至“天花板”,次新股连续涨停也变得顺理成章。
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仇彦英表示,以让利于二级市场、抑制投机为初衷的新股定价机制和首日交易制度,某种程度上反而助推了“炒新热”。这意味着相关监管制度仍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空间。